皇后娘娘早上好_分卷阅读_57
作者:衣青箬      更新:2020-07-27 00:27      字数:5409
  而这个提议,即便是朝中最顽固的大臣,也说不出一点不好来。
  在把人送去皇庄之前,李定宸见了他们一面,做了十分细致的交代,“如今皇庄上就有良种和肥料的制作方法,尔等务必先将这些东西整理出来,写成小册子发下去。同时扩大育种范围,培育更多种子。朕只有一个要求,两年之内,凡我大秦境内百姓,都能用上新的种子和肥料!”
  两年的时间自然是非常紧张的,但李定宸觉得以朝廷的能量,要做到并不难。既然是好的变化,那就应该强制执行。当然,执行过程中必然会出现一些问题,但李定宸有信心将之处理好。
  这件事交代下去之后,李定宸便暂时消停下来了。
  现在这些改变,已经足够大家琢磨一阵子,慢慢将之摸透熟悉。至于其他方面,暂时没有迫切的需要,大可放缓一些。
  参谋部组建之后,暂时没什么事可做,于是李定宸索性将自己的近卫队给塞了过去,让几位参谋指点教导。而受了农事的启发,李定宸这日去观看他们讲解时,忽然福至心灵,又生出了一个新的想法。
  农事可以著书传播,兵事难道就不行?
  从古至今,兵法一向十分受重视,留下的著述也着实不少。但是这些书的内容,并不完全契合大秦的军队。而这些参谋都是久在军中的老将,熟悉秦军的各个方面,写一本针对性的、全面的兵书,用于指导军事训练和作战,或许也是可行的?
  想到就做,他立刻就把人召集起来,提出了这个想法。
  然后九位参谋齐齐垮下脸色:“陛下圣明,这兵书若能写出来,必然功在千秋。但……臣等都不识字啊!
  第92章 开科取士
  “……”这个回应,李定宸可是万万没想到。
  要说这些武将真的一个字都不认识,那也不至于,至少自己的名字和一些常用字是认识的。但是要写书就不够用了,好比要求刚学完了三百千的孩童写出一部著作,根本是痴人说梦。
  所以他们也不介意更加贬低自己,让皇帝意识到这个建议的不靠谱。
  虽然已经到了这个年纪,但皇帝若是想让他们去前线打仗,那绝对没二话。或者让他们像之前那样训练下面的士兵和将领,也没有问题,他们愿意用这种方式为国家发光发热。
  但是著书立说,那不是文人们的事吗?跟他们这些大老粗说这个事,根本就是找错对象了嘛!
  然而他们不想写,近卫队里这些被李定宸冷落了不少时候的将官们却是跃跃欲试。他们被选送入京,本来是镀金来的,希望能抓住这个机会,得到皇帝亲来,升官发财。结果皇帝不满意,一直没怎么安排他们。还是后来参谋部成立,才让他们过来跟着学些东西。
  眼看着一年之期就要到了,若是他们再不想办法,或许他们就只能灰溜溜的被发还原籍了,由不得这些年轻将官们不着急。
  因此见李定宸微微蹙眉,其中一人便大着胆子道,“陛下,老参谋们不识字,属下等却是认识的。”
  “哦?”李定宸本来已经在琢磨给这些参谋每个人配两个书记官,让他们口述,书记官记录,然后再进行整理。听到这人的话,倒觉得这些年轻的将领们会是更好的人选。
  一来他让写兵书的目的,本来就是要给将士们学习,还是武将来写更合适。
  而且他已经决定接下来的几年内什么都不做,让军队休养生息。而近卫队已经是他唯二能插手的地方了,自然不会真的放着不管。培养这些将领,然后将他们派遣到各地去,长此以往,也就有了自己的班底。
  这些人在计划之中本来就是第一批要学习新编兵书的人,现在他们能参与到编纂工作之中来,或许效果会更好。
  于是他点了点头,道,“好!既然如此,那此事就由你们协助几位老大人,他们口授,你们记录,尽快将兵书初稿整理出来。”
  没能将差事推出去,老参谋们苦了脸。
  等李定宸一走,就抓住这些胆大妄为的年轻人,狠狠训斥了一顿。但训斥完了,陛下交代的任务还得做不是?再说,这些老大人们当着李定宸的面是那样说,但心底也难免有些不服气。
  武将怎么了?武将难道就真的比文官差?
  都知道成立参谋部的事,可以说是陛下一意孤行,在朝堂上舌战群雄,才说通了内阁和朝臣,将这个新部门给立了起来。而从参谋部成立到现在,已经过去了几个月的时间,他们却一件像样的差事都没办过,这些老将们心里也没底。
  但现在不打仗,他们就是个闲散衙门,再担忧也没办法。
  如今陛下交付了新的任务,虽说令人挠头,但总归是有事可做了。
  于是几位参谋牵头,也将编撰兵书的事情立了起来。
  李定宸回来跟越罗说了这个笑话,越罗便忍着笑道,“这可不成。不识字,还不能学么?”
  “此言有理,便是现在不学,以后也是要学的。”李定宸点头附和,“这书写出来,朕总不可能再安排个文官给他们宣读吧?下面的士兵可以不识字,这些将领们,都该着手学起来了。”
  越罗闻言,脑海中灵光一闪,又冒出来一个念头,“这些武将们不是总抱怨承平年间没有仗打,升迁太慢么?不如在军功之外,也允许他们如文官这般考试升迁。”
  “这不就是武举吗?”李定宸沉吟道,“恢复武举,只怕朝臣们不会同意。”
  因为知道李定宸的性子,所以现在朝臣们对这方面非常警惕,根本不用考虑。
  “不是武举。”越罗道。其实武举的考试内容,就跟李定宸从前在神武卫之中挑选伴读一样,要求个人的勇武比较多。但越罗要考的却是武将,自然有所不同,“考兵法和对战。”
  “兵法倒罢了,对战怎么考?”李定宸不解。
  越罗道,“陛下从前不是还想过让军队换防么?只是种种缘故,难以施行。倒不如让临近的驻军时时互相对战,既能以此练兵,也可以令他们互相监督,算是考试的一环。将官门的升迁也罢,朝廷军饷分配也罢,都按着考试结果来,如何?”
  “如此倒是十分有趣。”李定宸脸上立刻露出几分期待,虽然明知道朝臣那里估计很难通过,但他现在满心兴奋,决定排除万难一定要将此事定下来。
  而且如越罗所说,按照演练结果分配军饷,那么就可以节省一部分,正好用于对战消耗。
  以前除了九边之外,朝廷对各地都是一视同仁,把这些军队都养费了,根本不能用。用这种办法操练起来,往后真到了用兵之时,也就不用太担忧了。
  演练的事可以暂时放一放,但军中将领们须得读书识字这一项要求,李定宸却是立刻就着人通报下去,又惹得武将们叫苦不迭。
  但连着编了两部书,连军队都要求读书,却也可见皇帝对这件事的重视。于是朝中不知怎的忽然就刮起了一股著书立说的风气。而且这风气还很快就从朝堂吹到了士林,引得不少人意动。
  尤其是那些屡试不第,但又有一颗功名之心的文士。若是自己编的书能入得皇帝的眼,也就可以跳过科考这一关,直接入朝。
  不过都知道陛下爱的不是诗词文章、风花雪月,所以大部分人虽然有心,但奈何自己在杂学之上,并没有太多的造诣,只能扼腕叹息,懊恼自己从前不曾将精神放在这些东西上。
  但大秦人口众多,总有对杂学造诣极深的人,甚至其中某一部分,本来就一直在将自己的研究写成文稿,只是没有系统的整理过。如今这风气一吹,他们也就动了将文稿集结成书的念头。
  于是这一年底,在兵书和农书还在打磨的时候,已经有两部书稿送到了李定宸和越罗面前。
  一部是医书,另一部则是杂谈,涉及到的内容非常复杂,山川地理,天文气象,乃至墨家器械工具都有。
  这两部书完全出乎李定宸的预料,也让他陡然发现,大秦还是有许多人才的。科举虽然是选材大典,但总难免有遗漏的地方。或许,得想个办法让这些人才也都为朝廷所用了。
  李定宸和越罗排排坐着将这两本书翻阅完毕,都是一样的想法。
  越罗道,“我大秦果真人才济济,可惜从前一直散落民间,倒是白耽误了。若是能将这些人才收拢起来,陛下也就不用这样费力。”
  “正是。”李定宸十分振奋,“朝堂上的事千头万绪,朕不可能一人兼顾。若自己一项一项的革新,莫说这辈子,就是下辈子也搭上,都未必能成。还是该多多招揽人才,让他们人尽其用,才是为君之道。”
  他最近好像有些沉迷跟朝臣们唇枪舌战、你来我往,倒是将自己作为皇帝的职责给荒废了,着实不该。
  越罗见他自省,便道,“万事开头难,陛下须得亲力亲为,这也是没法子的事。往后却不用这么费力了。如今还需皇上牵头,搭个架子,等这些架子搭好,他们便可以自己做事,不用时时盯着。”
  李定宸闻言,不由击掌道,“知朕者,阿罗也。朕便是打算将这些事情都弄成制度。往后有了定例,便知道该怎么做了。如此,不止朕能省心省力,就是后世子孙,也得益多矣!”
  越罗微微一怔,继而笑了起来,“那臣妾就要恭喜皇上了。”
  “恭喜我什么?”李定宸不解。
  越罗道,“当然是恭喜陛下找到了自己的抱负。”
  理想和抱负这种东西,并不是人人都有的。就是朝中这万千官员,也不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目标,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其中大部分人,不过浑浑噩噩的混日子罢了。
  能够找到自己的目标,并且坚定的将之实现,是非常不容易的。
  但现在,虽然李定宸自己还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但他的理念和抱负,正在逐渐形成。他开始思考自己要做什么事,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于国于家能有什么贡献,这就是最大的不同。
  越罗自然是为他开心,且以他为傲的。
  李定宸也反应过来,目光明亮且灼热,心头陡然生出万丈豪情,“道之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
  “那倒不必。”越罗调侃道,“陛下是有道明君,必然得道者多助,一呼百应,无不顺从,千万人皆为先驱才对。”
  被她这么一夸,李定宸自己反倒冷静下来了,叹道,“说起来容易,但要做到那一步,却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制度要建立,却也离不开人才。朕现在最缺的,就是人才啊!”
  这几年时间的磨合,李定宸对朝中官员也有了基本的了解,守成有余,不功不过,但要完成自己的壮志,只靠这些人却是不够的。因为他们是那个旧有的框架里培养出来的读书人,于是就总会受到限制,跟不上李定宸的思维。
  而手里没有合用的人,就算心里想得再多再远,也没有用。
  “陛下若想要人才源源不绝,不拘一格的用人方式到底不妥。虽说是因功受封,但难以形成定制。倒不如开科取士,只不考经义策论,而单考杂学,如何?”越罗想了想,道。
  “好主意!”李定宸握着她的手,“阿罗果然不愧为朕的贤内助,如此一来,天下英才必然都能各安其所!”
  顿了顿,又道,“不过还是得慢慢来,暂且就先开工科和农科与医科。其实朝廷本来也有这方面的选材先例,如今不过是将之引为定制罢了,想来朝臣们不至于会反对。”
  不说前朝,就是大秦立国之后,也有人在这几个方面做出卓越贡献,因而得到朝廷封赏的。
  毕竟这几个方面,都与所有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即便是读书人鄙薄,也不能不承认它们的重要性,既然如此,国家储备这方面的人才,自然也是应有之义。
  李定宸已经开始琢磨怎么让朝臣通过这项提议了。
  越罗又提醒道,“不过还是先找人对这两本书上的内容进行查验吧,若果然都确实,陛下再以此为引,想来会容易许多。”
  尤其是医书,记载了许多病症的判断方法以及对症的药方,据说都是著者多年在民间行医的经验。若能验证确实,推而广之,对大秦百姓而言,无疑又是一项福音。这种事,朝臣们是绝不会阻拦的。
  说完了正事,李定宸又提起私事来,“过几日就是冬生的生辰,过了三岁也该开蒙读书。朕已经从翰林院挑了几位德才兼备的官员,阿罗是否也要见见?”
  越罗点头,“自然该见一见。”皇后召见大臣的情况虽然不多,但却也不算惊世骇俗,尤其还是为了孩子的教育问题。
  何况不见一下老师,越罗也不放心把孩子交给他们。
  第93章 请立太子
  越罗一见李定宸拿过来的老师的名单,心下就暗叫糟糕。李定宸给自家儿子挑的都是博学大儒,学问和人品必然都是上佳的,就是年纪大了,一来精神不那么健旺,二来思想也会趋于保守,讲起课来自然也就容易长篇大论,冗长枯燥。
  幸亏自己把了关,否则真给冬生请上这么三五位先生,恐怕将来又是一个李定宸。
  她将名单合上,有些哭笑不得的对李定宸道,“陛下自己从前最烦先生说教,不耐听那些大道理,怎么到了孩子身上,就给忘了?”莫说是从前,就是现在,让这几位老先生来给他讲一天的课试试看?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么简单的道理总该懂得。
  冬生正是启蒙的关键时刻,若是学的东西太过枯燥乏味,很容易就失了兴致
  不过李定宸身为帝王,其实并不唯我独尊,是很能为他人着想的。闻言一拍额头,自叹道,“是了!朕总想着要挑学问上佳人品贵重行事端正的,免得孩子跟着移了性情,却是没能考虑周全。”
  说着不由摇头,“亏得阿罗提醒,否则将来冬生岂不埋怨我这当爹的?”
  也亏得自己只是在暗地里考察,虽然想要完全瞒过不可能,下头一部分人多少应该猜到是在给皇子选老师,但毕竟没有确定人选,更没有明旨,这份名单也只有自己身边几个内侍得知,不会随便外传,还有转圜的余地。
  于是只得暂且作罢,从头挑起。不过这一回,李定宸又过分心疼孩子,选来选去,觉得都不合适。
  越罗只得给他出主意,“小孩子好奇心重,喜欢新鲜的,没见过的东西。如今只是启蒙,倒也不必太过着紧。陛下既然要抬举杂科,不如就从这里头挑几个?”
  还有什么比给皇子当老师更能抬举身份的?
  冬生如今虽然还不是太子,但中宫嫡子,宫中又只有这么一根独苗,自然所有人都对他寄予厚望。现在是皇子师,将来就是太子师,帝师。
  如此一来,既可以让天下人看到皇帝的态度,也能让冬生开拓眼界,不至于这么小小年纪,就要坐在书房里不停念书,不得休息。越罗自己小时候学东西,父亲从来都是寓教于乐,并不过分说教,如今也想让冬生能如此。
  不过,也就只有开蒙这几年了。
  等到七八岁左右,是必定要去接受皇太子的教育,在朝臣的关注之中学习的,就像李定宸当初那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