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官途_分卷阅读_84
作者:
参果宝 更新:2020-07-30 02:48 字数:3723
像这样的一来一往,就是你好我好大家好,和谐社会。
可惜并非所有人都像翰林院上下那般和谐,事情的起头是一个七品官的奏折。
照理来说,京城里每个官员的奏折都会先集中到内阁,由内阁辅臣们先行批阅,对奏折进行分类,票拟意见后上交给皇帝批阅,而每一封奏折都会由一个部门的上官先经手,有些不能上报的会被秘密和谐掉。
而一个七品官,根本都没有权利直接写奏折,除了一种身份的七品官,那就是督察御史。
督察御史虽然只有七品,但是他有监察百官之权,只要是都察院的折子,都可以直接上达圣听。只是永康帝久不理朝政,都察院这边也日渐式微,那些小小的七品督察御史大部分都是作壁上观,很少行使这项权力。
而这名叫做岳谨言的督察御史,却是做出了一个让人出人意料的举动,以血书写下奏折:弹劾刑部尚书沈修文收受贿赂、私放囚犯、贪赃枉法、黑白不分,种种罪责共计十桩,桩桩死罪!
一个小小七品督察御史,弹劾当朝正二品大员,并以血书写就,这分明就是在死谏啊!
但凡脑子清醒点的人也都知道,得罪了当朝的二品大员,一部之长会是什么下场,可是那岳谨言却已经全然不顾,宁愿断送仕途或者性命,也要弹劾沈修文,这其中的梁子,可算是结大了!
而其中的渊源,还要从两年前说起。
岳谨言有一位同门师兄,名叫韩博文,两人在读书时是志同道合之辈,互相引以为知己。岳谨言家中贫寒,只有一寡母与他相依为命,读书赶考的费用不是一般小户之家能负担的起的,因而纵使岳谨言为人聪慧,读书又奋发上进,在中了秀才后,就已准备放弃科考了。若不是韩博文屡次上门劝解,又资助了岳谨言一笔银子,让他继续参加乡试,岳谨言根本没有机会考中进士,留任京城。
或许在这个世界上,除了岳谨言的母亲,对他来讲最重要的人就是他这个同窗挚友韩博文。这份情谊,是雪中送炭,是少年意气,是知遇之恩。
只是岳谨言为人就像他这个名字一样,谨小慎微,读书虽然有天分,后来也入选了庶吉士,最后还是被分配到了都察院这个如今已算冷门的衙门,做着七品小官,不争不冒头,很容易让人将他遗忘。
而韩博文则被外任到湖州的归安县做知县,归安也算一个富裕小县,韩博文为人正直也有抱负,一心想要将归安县治理好,奈何却因为一桩官司惹上了杀身之祸!
事情说来也是非常简单,一农户因为良田被侵占,而状告归安县一富户沈忠。韩博文自然是依律而判,审核了状纸之后,就判了沈忠归还其田地,并且仗责三十。那时候县衙的师爷就阻拦过韩博文,因为这沈忠的父亲是刑部尚书沈修文家的大管家,历任知县遇到沈家的案子都是绕道走,从没有人敢接沈家的案子。
只是韩博文年少意气,人也有点固执,脑海里想的是“君子犯法当与庶民同罪,更何况是一介家仆之子?何惧有之?”
而事发后仅仅两月之后,韩博文就接到了京里的一道委任状,将他平调到了琼州府!说是平调,倒不如说发配,琼州就是今日的海南岛,在那个年月极度贫苦,地方闭塞、百姓穷苦,并且环境多瘴气、潮湿,很多囚犯流放都会到琼州。对于一个中原内陆之人,调任琼州,实在不是一个好差事。
只是上面下达了命令,韩博文不得不从,去琼州的路上已经染了病,好不容易抵达琼州后,接连几日高烧不退,那地方又缺医少药,苦苦熬了一个月之后,连公堂都没上过一次,直接命丧琼州!
当岳谨言收到韩博文去世的消息后,简直悲痛万分、泣不成声,三天三夜未能合眼。只是等他了解到事情的始末之后,岳谨言心中就生出了这个复仇计划。
在他看来,杀人者就是那高坐庙宇之上的刑部尚书沈修文,若不是他纵容家仆,若不是他玩弄权势,又怎么会让韩博文无辜受累,最后病死他乡!连棺椁都因山高水远,无法运送回乡,一辈子灵魂无法安息!
仇恨的种子已经种下,但是岳谨言因为其性格,没有马上发作,而是蹲在都察院花了整整两年的时间,走访民间,旁敲侧击,搜集了沈修文诸多贪赃枉法的证据,甚至还散尽家财,派人去沈修文的老家找到一些苦主,写了百人状,随着弹劾沈修文的奏折一起呈了上去。
在沈修文眼中,一件小的不能再小、甚至他都已经遗忘在脑后的事情,竟然在两年之后,突然爆发,而且爆发的让他如此搓手不及!
如果平时这样的弹劾奏折,只要做官的,谁没有被别人参过?只是这次不同,这岳谨言除了以血书奏折,递上去之后竟还敲响登闻鼓,根本让沈修文无法反应,想要截留下这道奏折更是不可能了!
登闻鼓设在朝堂之外,自永康帝执政以来,从来没有被敲响过。
而这日,却在皇宫外被人重重敲响,一声一声压抑的鼓声,敲击在众人心头,沉闷地宛如闷雷之声。
登闻鼓响,不管皇帝在做任何事,都必须上朝,处理冤情。
而此时的永康帝在做什么?他正在和王道长设坛做法,以期沟通上天。结果上天没有沟通成功,却听到刘全匆匆从外面跑了进来,口中疾呼:“陛下,皇宫外有人敲响登闻鼓,百官如今已经在宫门外等候,您是否要更衣上朝?”
永康帝原本被打扰了,心中就有一股怒气,如今听说登闻鼓被敲响,更是大怒:“何人胆敢敲响登闻鼓?”,想了一下又马上道“速给朕更衣!”。
说完一边听刘全讲解了事情的始末,一边将上朝的朝服穿戴完毕。
等了解了事情大概之后,永康帝的脸色阴沉如水,冷笑了一声:“将那封奏折给朕拿过来!”
第93章 第九十三章:对峙
太和殿内肃立着文武百官, 恭恭敬敬地垂首低头,不管此刻内心究竟是何想法,但是在永康帝面前,却都不敢展露分毫。
跪在大殿中央的岳谨言面如金纸, 气息不稳,显然承受着身体上巨大的痛楚。原因无他, 想要敲响登闻鼓, 必须先受五十军棍, 能硬生生的挺过这五十军棍, 已经是条汉子了!更何况岳谨言只是一介书生, 如今只是拼着一口气在撑着。
岳谨言身材矮小,肤色略黑, 长相更是一般,属于那种扔在人堆里丝毫不会引人注意的那种人。可今天就是这么一个人, 惹得永康帝亲临, 满朝文武陪同,势必要把他为挚友申诉的冤屈给公诸于众!
在右手边第二排第二列站着的就是当今刑部尚书沈修文, 此刻他头上冷汗涔涔, 明明是冷的哆嗦的天气, 可是沈修文额头上的冷汗却怎么也擦不完。
“啪”的一声,那道血书奏则直接扔到了沈修文的脚边, “沈修文, 你好好看看这道奏则, 你可有何华要说?!”永康帝神色凌厉, 看向沈修文的眼神更是冰冷,声音虽未拔高,但是语气中的不满之意,已经是非常明显。
沈修文双腿一软,就跪了下来,这件事发生的太过突然,从知道到入宫不过短短半天时间,他根本来不及反应,此刻心中也是七上八下,毫无底气。只是沈修文不愧是浸淫官场三十年的老臣,虽然知道这岳谨言上奏的十桩罪行,不说桩桩属实,里面过半还是真的,但是此刻表面上却仍旧保持着一个二品大员该有的风范,重重地叩了一个头,声音有些颤抖道:“皇上,老臣为大明兢兢业业数十载,您都是看在眼里的!如今岳御史不知为何被小人蒙蔽,竟是呈上如此血书,桩桩见见要致老臣于死地!皇上明鉴,求皇上救救老臣啊!”
沈修文说完后,抬起头时脸上已经是老泪纵横,一副老臣、忠臣的模样立马在永康帝面前展现了出来。
沈修文已经年过六十,宦海沉浮三十年遇到过无数大大小小的危机,这说话也是非一般的老道。只听这短短几句话,不仅仅提到了他为整个大明做的贡献,也暗指岳谨言的奏折一派胡言,是有人攻讦他而设下的阴谋,又拉拢了他和永康帝之间的一片君臣情谊。这样的言语机锋,才是真正的老江湖啊!
沈修文话音一落,刑部左侍郎马丛文立即上前一步道:“皇上,沈大人是为国为民的忠臣,在刑部对属下们常常感叹生怕有负圣恩,每每夙兴夜寐。试问这样的忠臣怎会做出岳御史所述之事?还请皇上明察!”
马丛文讲完后,又有几名刑部的高官上前附议,请求明察之声此起彼伏。
“皇上,微臣也觉得此事蹊跷!岳御史恐怕是受奸人蒙蔽,才会写出这样的奏折吧?岳御史一家之言,就杜撰出这十条死罪,可有凭证?!若是人人如此消防,可实在是令老臣们寒心,令百官忧虑啊。这郎朗乾坤之下,就公然如此污蔑为国尽忠职守的老臣,其心可诛!”
黄友仁施施然也从最前排的队伍中站了出来,脸上看着慈祥和善,可是说出来的话却一句比一句阴毒,每一句话都是在将岳谨言推向死地!
黄次辅站出来说话后,更是带动了朝中诸多黄党官员上前附议,短短半刻钟,竟然是有三分之一的官员站出来为沈修文说话。
形式急转直下,原本是岳谨言弹劾沈修文的罪行,如今却是被这些官员们颠倒黑白,甚至企图将他灭杀之!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低阶官员不敢得罪那些大佬的原因,就算你讲的句句属实,人家照样有本事指鹿为马。到时候弹劾不成,自己反而还要搭进去!
作为黄党的核心成员,黄友仁是必须要保沈修文的,第一,损失一个刑部尚书等于断了黄友仁的一条臂膀;第二,若是连沈修文他都保不住,那么其他的黄党成员要怎么想?以后谁还敢追随他?
相比于黄党官员的人多势众,岳谨言一人孤零零地跪在大殿中央,更显得单薄无依,放佛这件事情就要这般轰轰烈烈的开始,最后雷声大雨点小的结束。
岳谨言进了大殿前其实已经换了一身衣服,只是那五十军棍可绝对没有那么好挨的,此刻他穿了一身青色官服,背后慢慢地印出了水印。若是走的近一点,就会发现,这哪里是什么水印,这分明就是渗出来的血水啊!
岳谨言艰难得俯下身给永康帝行礼,然后强忍着背后的疼痛,大声道:“回禀陛下,微臣奏折上所言句句属实,绝无虚假!微臣对天发誓,若有虚假,就让臣天打雷劈、永世不得超生!”
岳谨言的誓言太过狠了,古人皆信奉鬼神,能将誓言发到这种程度,真的是让人有些忌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