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缘由
作者:
流光飞舞 更新:2021-06-29 10:30 字数:4096
来自西伯利亚的寒风呼啸着席卷整个东北,将雪粉吹起半空,跟起沙尘暴差不多,不同的是,沙尘暴是黄色的,它是白的,风一起,四下里白茫茫的一片,难以视物。这是烟炮,非常可怕的玩意儿,强劲的寒风带来极度寒冷,树木石头都冻得嘎嘎开裂,防寒取暖工作没有做好的话,几个小时就会被活活冷死。抗战时期经常有大队日军被三几名抗联且战且退引入山沟沟里,被那迷宫般的地形困住,然后一场烟炮刮过去,整个中队整个中队的冷死,第二天日军援军进山搜索,看到的也只能是满山满谷冻得跟铁板一样硬的尸体了。
明军忍受着刺骨的寒风和沙粒似的打在脸上的雪粉,紧握着火枪长矛,踉踉跄跄的迈动脚步,追随着那面被箭镞射得千疮百孔的战旗一路往南。不断有人被寒风带走了最后一丝热量,无力的倒下,这一倒下就再也没能站起来,在他们身后,几万具尸体铺成一条血路,几乎横贯辽东半岛。
后金……不,现在应该叫清军了,清军骑兵就在明军附近游荡,像围猎驯鹿的狼群,不断袭扰,不断发动小规模的攻击,他们从不正面攻击明军主力,就这样吊着,看到哪股部队因为冻伤丧失了战斗力马上扑上去将其歼来,然后继续追上来。很多明军士兵没有力气再往前走了,就留在原地,手持火铳强弩向呼啸而来的骑兵射击,一阵短暂的交锋之后,雪地上又多了一堆尸体。
崇祯身为一国之尊,自然用不着和士兵们一起在雪地上徒步行走,但是也扔掉了他那镶金饰银的銮驾,整个人蜷缩在一辆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四轮马车里,通过车窗惊恐地看着灾难在他的身边蔓延,绝望地看着那些忠心耿耿的大明将士一批批的倒下,内心被恐惧和绝望所啃噬。他握紧拳头,欲哭无泪,欲骂无声,只能一次次捶打着自己的头。
完了。
杨梦龙和卢象升花费数年时间编练出来的精兵强将,几乎被他全部断送了,十万将士血染疆场,剩下一些残兵败将,还在为他这个无能的皇帝继续流血!他对军事虽然一窍不通,却也知道这支大军在辽东全军覆没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大明好不容易才振奋起来的民心士气将一落千太。
意味着“女真不满万,满万不可战”的神话将更加恐怖。
意味着卢象升经营了三年之久的九边防线将出现一个巨大的漏洞,大明在短时间内无法抽调兵力将这个漏洞填住。
意味着大明将失去卢象升这位绝世名将,大明王朝的两支擎天柱就这样倒下一支,剩下一个杨梦龙独木难支!
原本蒸蒸日上的国势,就因为他这次轻率的御驾亲征而被断送,整个北方都将暴露在满清的兵锋之下,大半个大明即将变成一片血海,而他,朱由检,将成为亡国之君!
怎么会这样?
疾疾的马蹄声将崇祯从悔恨和自责中拉了出来,是卢象升。他手持长槊,一袭白袍满是雪花,就连眉峰也沾满了雪絮,整个人都瘦了一大圈。但是那双眼睛却越发的锐利,嘴唇紧紧的抿着,不怒自威,看着他的身影,崇祯心里总算有了一丝依靠。他来到马车前,拱手说:“陛下,大军离复州只剩下百里之遥了!”
崇祯勉强挤出一丝笑容,说:“如此……甚好,只要到了复州,大军就有救了!肃毅侯,你再辛苦一下,莫让建奴追上来!”
卢象升说:“此乃臣之本份!恳请陛下振奋精神,再坚持一下,到了复州,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崇祯说:“朕知道。”
卢象升再施了一礼,又带着一队骑兵呼啸而去。整支大军,数他最辛苦了,清军追上来的时候他要指挥断后,前面有关隘的话他要亲临一线指挥大军攻击,扎下营后也没有清闲的时候,还要想办法筹集粮秣、柴草、被服,规划明天的行军路线……总之就没有闲下来的时候。崇祯简直不敢想象在这位白袍将军倒下之后会怎么样,只怕这支还在苦苦支撑的大军会瞬间崩溃吧?毕竟整支大军的灵魂人物是卢象升,而不是他这个把大军带入了绝地的皇帝!
当初为什么就没有把他的话听进去呢?如果当初听他的劝,自己何至于沦落到这般境地,大明又何至于命悬一线!
当初为什么就没有听他的话呢?
崇祯把自己裹在厚厚的棉被中,身体不停的发抖,几个月前的事情一件件,一桩桩的在脑海中浮现,是那样的清晰。悔恨像一条恶毒的蛇悄然爬上来,啃噬着他的心脏……
冰封三尺非一日之寒,现在的危局也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它经历了好几年的酝酿和发酵,而崇祯对此竟一无所知!
具体的说,是在杨梦龙封侯,卢象升拓土河套平原的时候,危机就开始发酵了,随着杨梦龙的势力越来越大,明军在河套平原节节胜利,危机的发酵也在加剧,最后,当崇祯决定让太子拜杨梦龙为师的时候,一场阴谋便铺天盖地的朝这个老迈的王朝袭来,要置大明于万劫不复之地!
因为他戳了文臣集团的肺管子!
中国人自古剽悍尚武,从夏朝开始就是这样。夏朝屡屡对三苗发动猛烈的攻击,夺取大片肥沃的土地;商朝六师屡出,攻伐诸方国,灭国无数;周朝虽然制订了一大繁杂无比的视仪把人坑得不轻,但是在开疆辟土方面却没有耽搁,数以百计的诸侯在镐京受封,然后带上自己的军队和子民浩浩荡荡奔往封地,驱逐甚至攻灭盘据在那里的蛮族,然后在蛮族的尸骨上建立自己的国家;战国时期,曾经强盛无比的东夷、徐夷、淮夷尽为燕齐所灭,秦国来掉义渠,赵国灭中山,驱林胡、楼烦、东胡,整个北方的蛮族几乎被一扫而空;秦朝在其短暂而辉煌的历程中打下了中国版图的雏形,拓土河套,攻灭百越,打下了一片辽阔到先秦时代无人敢想象的疆域;汉唐将版图一直延伸到中亚……从夏商直至汉唐,华夏先人给人的印象都是凶悍好战,开疆辟土扬威绝塞是每一个男儿最大的梦想。而文官也不是吃素的,上马能提刀杀敌,下马能治理地方,文臣出身却杀得蛮族闻风丧胆的名将数不胜数,那个时候如果有人敢在汉人面前吹什么“骑射无敌”,什么“某某不满万,满万不可战”,百分之百会被打出屎来。能正面平推的就正面平推,正面平推不动的就靠国力耗垮对方……简单的说就是老子这一代没打赢,儿子接着打,儿子还没打赢,孙子接着打,打到他们服为止!
热血沸腾,血脉贲张,壮哉,虎视六合的大汉民族!
在这段金戈铁马气吞万里的历史里,文官一直充当配角,云台二十八将,凌烟二十四功臣,都是武将居多,文官除非有萧何那样的才能,否则没有军功想进入帝国中枢,实在是太难了。但是到了宋朝,宋太祖用一杯酒颠覆了这一格局,他的初衷只是防止武人集团势力过度膨胀,避免藩镇割据,然而事情开了个头就很难再控制了,文臣集团乘势崛起,疯狂打压武将集团,终两宋一朝,战火延绵三百多年,却拿不出几个名将,这都是拜文臣集团所赐————五品小文官就敢顶撞二品武将,管粮草的军中司马敢指着率领上万大军的大将鼻子破口大骂,在这种背景下,还能出什么名将才叫见鬼了。明朝把宋朝所做的事情又做了一遍,而且做得更狠,更绝,宋太祖只是夺了那些开国名将的兵权,朱元璋是兵权也要,命也要,冯胜、傅友德、蓝玉……一个接一个被举族皆诛,鸡犬不留。土木堡之变给了武将集团最致命的一击,二十万精兵强将死伤殆尽,文臣集团趁机崛起,掌握了整个帝国的权力,从此在朝堂之上,再也听不到武将发出的声音了,武将,只是文臣的家奴而已,大明王朝由此也成了有史以来军力最为衰微的朝代,要知道在开国的时候明军的战斗力可是非常强悍的!从两宋开始,汉人就变得柔弱、愚昧,军队的战斗力也越来越差。文臣集团并不在乎,只要能保住文臣一家独大的地位,摧毁整个帝国的国防力量又如何?他们的所作所为跟满清差不多,满清是以摧毁整个国家的国防力量为代价以维持满族的统治地位,而他们则是以摧毁军队的战斗力为代价维持自己的地位。
然而,现在形势变了。由于杨梦龙的崛起,崇祯不再依赖他们,杨梦龙治理地方、发展经济的本事强出文臣百倍,打仗更是厉害,后金让他打得完全没了脾气,让崇祯惊喜万分,决定让儿子拜杨梦龙为师,只要太子能学到杨梦龙两成本事,当皇帝都不用那么辛苦了!然而文臣集团却不是这样想的,杨梦龙是武将出身,他的崛起就意味着武将集团的崛起……没看到打从他封侯之后武将在朝堂上的声音越来越响亮了么?这是绝对不能允许的!如果仅仅是这样也就算了,文臣又不是不能跟武将集团合作,但是关于杨梦龙是墨家传人的传闻却让文臣集团寝食不安,他们太清楚墨家的厉害了!最后这个坏消息被证实了,墨家钜子现身,成为太子的老师,其渊博的学识一下子就征服了这个小屁孩,据说这个小屁孩一天到晚都腻着墨明智,向他请教各种问题,天天都要聊一深夜才依依不舍的回去睡觉,这是从来没有过的事情————太子见了宫中那几位讲读的太傅就怕!
文臣集团迅速作出了判断:这一切都是墨家的阴谋,墨家一直在积蓄力量,试图掀翻他们!
接着又有一个坏消息传来:一位仙风道骨的老者现身武汉,向巡抚衙门献上一道他结合河洛、武汉地区的实情编写的法典。这部法典多达几十万字,巨细无遗,将种种实际情况都考虑尽去了,方逸之、方孔炤等人看过之后,无不拍案称赞,下令刊印出版十万册发放下去,让所有人都读一读,然后再作决定要不要根据这部法典重新制订法律————他们眼里已经没有朝廷了,按时足额交上粮饷就行,至于怎么治理地方,朝廷一边去,别给我们添乱!
这个老者的身份再明显不过了。
这部法典发行之后,风靡河洛和湖广,绝大多数人读过之后都说好,条理明晰,量刑合理,充份保障了守法者的权益,连死者的利益也得到保障,至于税法之类的法律更是清晰易懂,比起以前那一团乱麻来好太多了!九成的公民代表都说应该按这部法典来,让以前那一团乱麻见鬼去吧!于是湖广巡抚衙门重金聘请这位高人,对法典进行修改,准备推行了。
这无疑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文臣集团集体恐慌起来。河洛和湖广地区正在迅速形成自己独特的发展模式,现在连法律都出来了,这算什么?太子就在河洛地区,就在民间,他能接触到太多太多实际的情况,只要一对比就知道哪种模式最好,如果他登基之后将这套模式推广到全国,他们这些传统士大夫将从神坛上狠狠跌落,摔得粉身碎骨!
为了避免自己摔得粉身碎骨,他们只好让整个国家粉身碎骨了!绝望的士大夫们将目光投向关外,那里,有个人称帝了,或许是他们的希望所在……
只要他能继续尊孔尊儒,独尊儒术,蛮夷出身又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