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厨 第807节
作者:二子从周      更新:2021-07-07 23:15      字数:4018
  “每年还有从青唐、西夏贸易进来的马匹,两年前狼渡神术培育出那一批良种,如今已经可以服役,明润别用汴京价格来考量渭州啊。”
  苏油也笑了:“那样就好办了,力夫不用,纯用骡马,陛下所给的封桩钱分出一部分,陕西本地出一部分,转运粮秣已经足够。”
  “这样,一匹骡马我们就按照一日两百五十文计算,封桩库出两百文,陕西转运司出五十文,这个方案大家可能接受?”
  范纯粹很高兴,这样的薪水一个月就是七贯半,都是现在县丞的水准了,用这样的薪水招募骡马帮,只怕大家都会蜂拥而至。
  哪怕只干上一季,一家都能抵用一年!
  这笔钱最终会留在陕西,繁荣地方经济,这才是最重要的!
  正要答应,就听苏油说道:“不过有个条件。”
  范纯粹拱手:“明润你自管说来,这笔钱,再难再苦,我们也要给百姓们留在陕西。”
  苏油笑道:“既不难,也不苦。渭州这里牛羊多,我要渭州扩大罐头厂,皮革厂,羊毛厂的规模,为运粮入渭州的商贾,提供回程商品。”
  “其中牛肉罐头和牛皮制品,是重点。”
  “杀……杀牛?”范纯粹又不淡定了:“这个……这个怕是违碍朝廷规制……”
  吕惠卿在心底里翻了个白眼,这事情私底下好操作得很,拱手道:“没问题,我们从熟蕃那里多收购就行,熟蕃没有这么多规制限定,龙首村火边子都出名了。”
  “不过只出牛肉过于碍眼,四六比例行不行?牛肉四成,羊肉六成。”
  说完又给范纯粹使了个眼色。
  范纯粹还对打这样的政策擦边球有些懵,李察却已经收到:“对,榷市上牛羊多的是,只要通知一声,各路蕃部赶来的肥牛那是不要太多,这也是我们陕西的独特优势,我看是可以的。”
  其实这就是苏油当年玩过的花活,大宋不是禁铜吗?那就搞个二林部外贸品。后来二林部归了大宋,那就再搞个大理国外贸品。
  说到底,吕惠卿李察和苏油才是一类人,范纯粹这种方正君子的思路,只适合西周井田之制,不大适合商品社会的大宋。
  诸葛亮会的规矩就是少数服从多数,苏油吕惠卿李察都同意,范纯粹想到那笔粮食运输费,最后也一咬牙表示了同意。
  几番妥协之后,陕西路转运司,不用承担多余的役务,也不用如吕惠卿那般在保甲上大动干戈。
  范纯粹和苏油达成口头协议,转运司的任务就两条,一是用州军乡丁保境安民,大军在外的时候,陕西治安由他们负责维持;
  二是转运司只需要在渭州接收四十万石粮食,然后组织人力畜力,将之转往宁夏城交给军方,就算完成任务。
  期间还要负责帮助军方修建仓房,当然,一切耗用,都按照民间招工价格发放工钱。
  这笔钱主要由朝廷负担,转运司只承担很少的一部分,主要任务还是组织民力。
  这个方案相比过去动辄抓丁刺勇那一套,实在是过于温和有爱了,转运司众人不管什么派,都是乐见其成。
  用范纯粹的话说,要是这样都还搞不好,那也不用做这个转运使了,丢人!
  趁热打铁,大家又将民力,运粮,加工,造船,建仓等事宜细节一一敲定之后,最后形成一个文件。
  苏油将之交给范纯粹:“这个就麻烦范兄找人润笔成章,奏报给陛下吧。”
  范纯粹不知道苏油有这种随手送功劳的脾性:“这……这如何使得……”
  “如何使不得?”苏油说道:“吕公,李副使,路判官也别忘了副署。”
  “这件事情你们报上去,肯定是功劳;可军机处报上去,只怕有些尴尬。”
  “军机处负责的是军务,虽然后勤也是军机的一部分,但是直接干预转运司事务,却是有些越权的。”
  “军政分开是大势,也是良策。现在虽说非常时期行非常之事,但是能避开忌讳的,我们自然要避开,以免落人口实。”
  “军机处对转运司,本来就只有建议之权,因此这功劳,天生就该是你们的,因为决策者最终还是你们。”
  “我只是履行了自己建议的职责,大家要是诸葛亮会开不拢,我也是没办法的嘛!”
  吕惠卿摇头叹息:“这也是利令智昏了,一开始大家不是都还吵吵嚷嚷来着,怎么闹着闹着,就往一起使力了?”
  众人都是莞尔,只有毕仲游摇头。
  陕西路转运司,怕是第一次如此和谐,涪国公调剂鼎鼐之能,足见一斑。
  范纯粹将那份文件交给毕仲游,让他去变成上奏条陈,笑道:“这法子真是不错,比你一封疏奏我一封疏奏送御前打官司强,今后这样的会,可以常开。”
  这话既可以说是暗讽吕惠卿,也可以说是自嘲,倒也既算是批评也算是自我批评。
  苏油说道:“异论相搅,是我朝祖制,我也是赞同的。但是应该有个根本原则。”
  “没有给异论一个公开讨论的场合,大家闷头上书,一切只凭人君所好来选择。”
  “好的大家不知道哪里好,坏的大家不知道哪里坏,这样对国事是没有帮助的。”
  “我们都是读书人,都知道学问上砥砺切磋的道理,其实政务同样如此。”
  “有这样一个会,让大家将观点都堂堂正正摆出来,集体讨论,集体决策,这样才不会有失偏颇。”
  “很多时候,事情并没有对错是非,只有可行不可行,条件成熟与不成熟。”
  “就拿安石相公的免役法来说,在汴京两浙蜀中,就是良法,在京东河北陕西,那就不一定了。”
  “原因很简单,这是两类民情政情完全不同的地方。一处是役务简单,民间丰足;一处是役务烦难,民间弊困。”
  “因此只拿着汴京两浙蜀中的情况宣扬免役法是善法,固然不妥;但是只揪着京东河北陕西的情况宣扬免役法是恶法,同样不妥。”
  “如今的荆湖,陕西,已经走上了蜀中模式的发展之路;加上现在大宋几支能够承担营造役务的专业队伍打造出来,免役法施行的情况,当然就越来越好。”
  “异论相搅的目的,是为了兼听者明,为了解开治政上的症结,让政治变得更加中和而不是尖锐。”
  “它本身并不是目的,它只是为目的服务的手段而已。这一节。务须搞清楚。”
  第一千一百九十三章 立场
  到了今天,苏油已经可以正大光明地说出这种话来。
  其实他一直就在这样说,只不过以前分量不行,如今……分量够了。
  苏油的宦途,看似一路平稳,其实中间风波险恶。
  之所以能走成现在这个样子,只有两个原因。
  有求必应,无欲则刚。
  出仕之初,就是保守派大员韩琦的打压,刚刚有了一点政绩,又被发往天下最穷处的夔州。
  将夔州治理出花儿来之后,接着被派往天下最险处的渭州。
  好不容易渭州大胜,积功回来守开封府,又与王安石政见不合。
  虽然政绩继续耀眼,还是一样被发往了两浙。
  等到将两浙治理成鱼米之乡,又成了交趾救火队员。
  私交上,大佬们和苏油一路言笑晏晏,但是在政局上,其实苏油一路都被大佬们忌惮着,提防着,打压着。
  直到交趾归顺占城纳土南海全境成为大宋势力范围,苏油的政绩已经大到任何人都压制不住了,才不得不请他重返朝堂。
  就算那个时候,都还被人明修栈道暗渡陈仓,通过苏颂苏轼迂回打击。
  真正让苏油打压不住的,是他的实力。
  无论别人将他放在哪里,他都能爆发出无比耀眼,让所有人忽视不了的功绩。
  政治圈最忌讳的就是没有立场,这话本身没错,但是说苏油没有立场还企图左右逢源,这就是没有看到真相和本质。
  恰恰相反,苏油的仕途,比别人多走了十几年的弯路,就是因为立场二字。
  他不是没有立场,而是太有自己的立场;
  他不是没有被打压,而是在一次次打压之后,都能够以所有人无法挑剔的政绩,品行,德性,名声,一次次重新强势崛起;
  所谓保守派改革派,苏油为什么要去投靠?他宁愿多花费十几年的时间走出自己的道路,而不是选择复制吕惠卿,曾布,吕嘉问,难道没有自己的思考?
  不假它求,这是九岁那年,张方平教给他的第一堂政治课。
  花了整整二十年时间才摸到中枢的大门,中间一旦发生错失,就是万劫不复之祸。
  这是苏油为了自己的立场,实实在在付出的代价。
  这样的代价,苏油认为是值得的。
  虽然比那些走捷径的人多花了十几年,但是每一步都无比坚实,每一点力量的增长,都是自己培养出来的,不假外人之手。
  这样的力量,是最纯净的,最不容易遭遇自己人反噬的。
  当初苏油的立场,普天之下除了老家民间,有点分量的支持者就只有两个——朝堂之上,张方平;士林当中,龙昌期。
  可如今是怎样一番光景?
  政治终究是妥协的艺术,政治家都不是傻子。
  一个保守派和改革派都打压不住的新势力终于强势崛起之后,只能成为两派最终不得不选择合作的对象。
  这样做的巨大好处,就是苏油能够容纳下两派的一些人士,让温和改良派的思想,成为朝中、士林和民间的主流。
  比如今天的会议,换成任何一个人来主持,都不会是现在这样的结果。
  吕惠卿和范纯粹,都对苏油有着最基本的信赖,所以能够在他划定的底线之上放手相争。
  这就叫政治人品。
  哪怕再重生一次,吕惠卿也绝对不会复制苏油所走的道路,哪怕苏油能够获得成功,吕惠卿也不会羡慕。
  但是这并不妨碍他对选择走这样的路的人的钦佩:“这就是明润常说的,有底线的斗争?”
  范纯粹却不这样以为,吕惠卿这样说,他认为是小人往自己脸上贴金:“君子和而不同,然危难之际,也能舍命相救;小人同而不和,一时纠集为恶,雷霆一到,各自星散。”
  这尼玛就又要开始扯哲学伦理了,苏油赶紧打住:“这些跟政务无关,我们私下再聊,听说吕公你对种五,徐禧之策颇为欣赏?”
  吕惠卿说道:“种谔经营横山多年,屡次上书朝廷讨伐叛逆,也曾迫降嵬名山,修筑绥州城,控制横山,改变了永兴军路当面的宋夏强弱对比,我觉得是个将才。”
  “不过此子气运不济,有功必有一败,以至于蹉跎至今。”
  “徐禧此人曾得陛下盛赞,如今又已历练数年,永兴军路军事井井有条,也是人才。”
  “种五的方略虽然有些冒险侥幸,但是也不是没有成功的可能,解决西夏问题所付出的代价,相比明润之策,的确要小得多,希望明润你考虑一下他们的建议。”
  苏油手扶脑门:“不是没有考虑过,军机处提出了一些问题,让两人呈送上来,两人一直没有回复。”
  “再次催问,种谔以机密为由,不愿意在奏章中论说。这不,我已经行文让二人来渭州,大家一起好好谈一谈。其实,我也怕泄密。”
  吕惠卿微笑道:“那到时候如果二人有理,明润会支持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