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95)
作者:
凔溟 更新:2021-10-05 17:07 字数:5333
他是今年的学子,如果不出差错,明年的金榜上肯定有他的名字,就不知道到时候皇上会怎么安排他了。沈嘉对柏宴这个人还挺有好感的,毕竟长得好,气质好,也有礼貌,且身上并没有高门大户的那种矜骄之气,与徐首辅那老狐狸的气质也很不一样。
赵庭对此并不关心,反正他知道徐首辅在朝中一日,他的子孙后代就不可能做到五品以上的高官,这是历朝历代的规矩。
不过算算他的年纪,恐怕也坚持不了几年了,就不知道下一任的首辅会是谁,他瞥了沈嘉一眼,私心里,他觉得沈嘉的才能与心性足以担此大任,可惜太年轻了。
回去的路上,赵庭给皇叔带了个礼物,这是跟沈嘉学的,他去沈府的日子里,只要家里有孩子在,沈嘉都会从外面带些小东西回来,有时候只是几文钱的小东西,但那份关怀最让人动容,所以他每次出宫也会记得给皇叔带样东西回去。
入宫后,赵璋果然还在御书房忙碌,看到沈嘉和赵庭一起回来,突然觉得,如果他们俩人有个孩子,大概这就是最正常的一家三口的画面了吧?
两人行了礼,赵庭把手上的花篮送到案上,那是他从一个年幼的女童手中买来的,花了五个铜板,花篮是竹子编的,手艺一般,篮子里的花因为采摘下来的时间太长已经有些焉了,这样的东西别说是皇帝,就是普通人家也未必会看在眼里。
赵璋拿起来观赏了一番,问他:今日出宫可有所得?
赵庭已经打好了腹稿,开始侃侃而谈,从见到报刊亭开始,到书铺里的学子聚会,最后说了一句:若是百姓人人都识字,那我大晋才是真正的强国,侄儿有一提议,不知可否行得通。
说说看。赵璋鼓励道。
沈大人说,要想全民皆可上学堂,则要朝廷在各地建立免费的学堂,让适龄孩童都能上得起学,可侄儿知道做不到这个,那可否在长安城内建几所学堂,招募有志之士免费为孩童开蒙?我瞧着那些学子每日吟诗作对,对别人的作品品头论足,要么就是狎妓喝酒,不如把大好时光用来教育后人,只要给点适当的奖励,肯定有人愿意出头的。
赵璋第一次用看成人的眼光看赵庭,虽然这个想法有沈嘉的提点,但赵庭能想到这个已经非常不错,而且他心怀百姓,这也是为君者最可贵的品质。
建学堂不难,招募学子免费教学也不难,难的是如何坚持下去,既然是免费教学,那就不是义务,没人会长年累月免费做好事的,一但衔接不上,那学堂也就办不下去了。
沈嘉听完后叹了口气,朝这叔侄俩问了一句:要在全大晋办公费学堂确实不现实,但只在长安城内办,顺天府的财政应该足够支付夫子的薪资吧?这本就是好事,你们要不要这么抠?
不患寡而患不均,只长安城内办公费学堂,那外地的百姓是否会觉得朝廷不公平?
沈嘉走到一旁坐下,冷酷地说:这有什么不公平的,有本事他们也把经济搞起来,只要出的起这个钱,他们也可以效仿顺天府建公费学堂啊。
长安城汇聚了南北各地的商人,商业发达,自然不愁那点老师的工资,但有些地方贫困的连饭都吃不起了,自然不可能搞得起公费学校。
沈嘉从来不认为这个年代有条件达到义务教育的水平,但能搞一个是一个,能培养几个人才有什么不好的?
赵璋听完感慨道:朕又一次后悔没有让你去顺天府当府尹,总觉得你在户部做个小小的郎中有些大材小用了。
沈嘉才不搭理他,反正这件事他只是提议,能否做得成他是不管的。
赵璋也知道他不爱出风头,等他是闲居散人的消息传开后,沈嘉在民间的声望也会有所提升,他如果再事事出头可就太招人眼了。
你这话可别让曹大人听见,也不怕伤了你臣子的心。
曹瑞文的才干还是在断案上,处理这些民间琐事他有些吃力,或者说许多事情他是想不到的。
沈嘉也听说了,曹瑞文上任有仅两个月就把积压多年的案子全都判完了,还拨乱反正了好几个错案冤案,不仅立了大功,还在民间树立了青天大老爷的威信,所以现在,曹瑞文明面上已经是个合格的顺天府尹了。
赵庭没留多久就被赶回去睡觉了,他一走,沈嘉径直走上龙椅,坐在赵璋身边,帮他把剩余的奏折处理完。
因为西北在打仗,赵璋要处理的要事多了许多,事关粮草的、军费的、战情的,每一件事都得仔细斟酌,决不允许底下的官员弄虚作假,中饱私囊。
今年好在从于家运回来了几百万两的脏银,否则一旦开战,军费就捉襟见肘了。沈嘉审核完一份粮草开支,终于知道为什么雍正帝当初要靠抄家来填补空虚的国库了,这个法子真是又方便又来钱快。
赵璋把批阅完的奏折放到一边,拿出最新一期的报纸,牵着沈嘉的手进后殿,然后换了衣裳和沈嘉躺在床上一起看报纸。
报纸的底稿每一期都会事先给他过目,免得出现皇上不乐意看到的内容,不过赵璋未必有时间看,所以有时候会等刊印出来了看成果。
赵璋把报纸塞给沈嘉,让他读,沈嘉的声音清润好听,从以前当侍读时赵璋就喜欢上了这样的乐趣,当成是一种放松来享受。
朕以为你说要向富商权贵募捐军费是开玩笑的,没想到你竟然真的发到报纸上去了,会不会搞出太大的阵势来?而且以朕对你的了解,打战要募捐,以后遇到天灾人祸肯定也是要募捐的,如此一来,他们会不会觉得朝廷太无用?
沈嘉靠在他身上说:社会贫富差距如此之大,有困难就找有钱人帮忙有什么问题?而且是他们自愿的行为,朝廷可没强迫他们,你看魏老板就捐了一万两,人家捐的心甘情愿,其余人就算跟风,或者为了好名声,不也是应该的?
赵璋不太能理解沈嘉的扶贫思想,皱着眉问:权贵世家有钱也未必要拿出来贴补朝廷吧?次数一多,肯定会让人觉得厌烦的。
沈嘉解释说:如果这次募捐到的钱数够多,可以攒起来下次用,而且民间本来就有富人自愿扶助穷苦百姓的例子,我只是将这种私人行为上升到国事,让做善事变成一种全民皆知的事情而已,你肯定觉得这是小题大做,但人做了善事为何不让人知道?
但更多的人并非因为心善才去做善事,而是为了名声。
那有什么不同?他们实打实地拿出了钱款,帮助了别人,这就是善事。沈嘉斩钉截铁地说。
赵璋想了想,觉得沈嘉的话也没毛病,他只是从未听过这样的言论,你说的对,这件事是否也应该专门成立一个衙门来办理?
自然,最好是选几个大公无私的官员,官职不用太大,再配几个精明的账房,告诉他们,每一期的收与支都是要在报纸上公示的,若是有人敢贪污善款,一律从重处置!
这一点赵璋自然赞同,人家愿意出钱做善事,结果还要被朝廷蛀虫贪污,是可忍孰不可忍?
沈嘉直到睡觉前也没想起要跟赵璋说会计司去留的问题,不过想来也不用他多说,赵璋心里有数。
第二天早朝,沈嘉是直接从宫里过去的,消息灵通的大臣自然直到他昨夜有留宿皇宫,不过这次是睿亲王留的人,他们也不好说什么。
皇上,马上就要到太后的千秋宴,今年逢整寿,无论如何也该大办一场,臣恳请皇上将太后迎回宫。礼部尚书楚荣威上奏说。
太后自从夏初去行宫避暑,后来说是身体不适不宜车马劳顿,所以就在行宫修养,等去了冬,太医建议太后继续在行宫修养,免得骤然换了环境身体不适应。
百官们不知道太后身体到底如何,反正与大家关系不大,大家也都知道因为蒲家的事情,皇上和太后闹了矛盾,太后不回宫自然更好。
但楚荣威没有忘记,皇上是天下人的表率,无论平时如何忽略,但生母的大寿还是要办的,否则就太不孝了。
兵部尚书想了想,觉得皇上肯定不希望见到太后,但不见是不可能的,只能从其他方面为皇上分忧。
皇上,西北战事紧急,臣以为应以战事为重,太后的千秋宴虽然重要,但应该从简,免得铺张浪费。
皇上,大办不等于铺张浪费,为太后娘娘过寿也是臣子们应该做的,怎能从简了事?楚荣威坚持,礼部在朝廷上本就势弱,太后大寿正好是礼部发挥作用的时候,他怎么能放弃。
这段时日,因为西北战事,兵部和户部成了皇上跟前的宠儿,每日皇上都要召见他们,连工部也因为能做出新的工具而深得圣心,他们再不做点什么,皇上都要忘记朝堂上还有礼部的人了。
而且皇上忽视太后至此,本就与礼法不合,不过是没人敢说而已。
赵璋并非不关心自己的母亲,只是两人矛盾很深,不是一年半载能消除的,他送去行宫的东西都被母后退回来了,这大半年,两人几乎零交流。
不用说了,今年是母后的整寿,无论如何也是要大办的,礼部这就开始筹备,太后大寿当日,宴请全臣,凡四品以上官员皆可携家眷入宫赴宴,当日罢朝一日,同时大赦天下,三年以下牢狱者可释放出狱,五年以下减免牢狱两年,寿宴当日,允许百姓在宫门外给太后贺寿。
赵璋多看了楚荣威一眼,看来过几年,礼部也可以换人了,楚荣威的私心越来越重,甚至因为他要册立赵庭为太子的事情一直小动作不断。
这个话题暂时没什么好说的了,楚荣威又上奏说:皇上,臣还要弹劾文渊阁大学士吴海清借西北战事之名,收受贿赂,向百姓开口要钱,此举不仅抹黑了朝廷的声誉,还会令捐钱者以为朝廷不作为,往远了看,也会令百姓对西北战事失去信心。
吴海清自从开始做报纸后就不怎么上朝了,在他看来上朝就是浪费时间,还不如多看几篇稿,因此也没机会当面反驳楚尚书。
不过兵部尚书站出来说:我觉得此举甚好,经过这几期的报纸,百姓们已经知道了战事与他们息息相关,将士们在战场上拼杀,他们在后方祈福,有钱出钱,有力出力,让这场战争变成全民都惦记的大事,如此一来,西北几十万将士才能越发拼命,如今已经将敌军击退数十里,胜利在望。
既然胜利在望,那就更无需劳民伤财了,免得被百姓误会朝廷借此敛财。
楚荣威,你!你是不是故意要与我兵部作对?
岂敢?不过是实话实说而已。
两人吵了起来,其他官员麻木地听着,并不打算帮谁。
等两人吵累了,赵璋才开口:两位尚书大人藐视朝堂,各罚俸半年,杜富成,宣旨!
杜总管站出来,将圣旨摊开,声音高亢地读:得知百姓为西北筹集棉衣与军粮,自愿捐款,朕深感欣慰,今在户部下新成立一个慈善衙门,专门负责善款的收与支,由沈嘉兼顾此事,一应明细每月审查一次,务必将善款用于利国利民之事,令,加封沈郎中为太子少傅钦此!
沈嘉事先猜到这件事会落到自己头上,但是不知道赵璋会给他加封少傅官衔,虽然是虚衔,但是品级不低,也算是升官了。
众大臣一下子没反应过来,从未听说捐款还要成立个专门的衙门的,难道以后还时不时要募捐?
他们作为朝廷官员自然也出钱了的,不管多少也是心意,但如果次次都要他们破费,他们可不乐意。
不过目前战事未了,这话肯定不好说出口,既然皇上要让沈嘉身兼数职,他们也没什么好反对的,能者多劳嘛。
不过周尚书的脸色又难看了几分,几位老大人见状内心暗笑,周擎指不定心里多难受呢。
臣谢主荣恩,定不负众望,将善款用于刀刃上,也欢迎各界监督!
第一百章 发兵南下
沈嘉上任后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在会计司的隔壁清理出两间大办公室来,挂了牌子,取了个名字叫:朝廷慈善基金会。
他从原来的班底里抽调了两个人过来帮忙,其余的人则从宫中选取,也就是说,慈善基金会里大半的员工都是太监出身。
赵璋对他这个决定很不理解,他所知的太监都比较贪财,而新成立的这个衙门最怕遇到贪财的人,稍不注意,善款就可能不翼而飞了。
沈嘉则解释说:太监之所以贪财,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身体的残缺,没有子孙后代,他们总以为没人替他们养老,自然就会对权利钱财更加看重,如今后宫中下人闲置太多,你也许不知道,这些人闲置下来,又出不了宫,不是躲在屋里醉生梦死就是聚在一起赌博,与其让他们破坏宫里的秩序,不如选些可用之人做点实事,有事情做,他们才能从迷茫中解脱出来。
赵璋无法反驳,反正新衙门交给他了,他想用什么样的人都行。
沈嘉为了此事还特意拜访了皇后,后宫之事归后宫之主管理,要想从后宫拉人,当然要经过皇后的同意。
魏锦容上一次与沈嘉巧遇后,一直惦记着这个年轻的官员,又总能听到一些关于他的消息,仿佛这个人就生活在自己身边。
沈郎中要见本宫?魏锦容惊呆了,下意识地以为沈嘉是来挑衅的,毕竟她占着他爱人妻子的位置。
她摸了摸自己的发髻,又看了看自己今天穿的百鸟朝凤的宫装,问大宫女:我今日打扮得体吗?
大宫女捂着嘴笑道:娘娘,平日您见皇上也没如此在意自己的打扮啊,如今怎么反而在意起一个小官了?
你知道什么?魏锦容斜了她一眼,心想:我与沈嘉说到底还是情敌呢,虽然她并不喜欢皇上,但两人的立场就是对立的,自然不能在形象上差太多。
快请进来吧。她端庄地坐下来,修长的手指轻轻捻动杯盖,手指的颤抖出卖了她的紧张。
沈嘉身着官服走进来,目不斜视,恭恭敬敬地行了礼,为了避嫌,两人并没有屏退下人,所以许多心知肚明的话就没办法说出口。
沈大人的来意本宫已经得知了,但本宫不知道你想要选什么样的人,这里有份名册,沈大人可以先看看。
沈嘉也不客气,接过来翻看起来,然后听皇后解说:听说大人是要选可用的属官,因此本宫将后宫年满二十到四十的内侍摸排了一遍,选了一些学问还不错,人也机灵的供沈大人挑选,说实话,沈大人居然肯用这些内侍做属官,实在出乎本宫意料,您就不怕被朝臣耻笑吗?
沈嘉抬头看了魏锦容一眼,这是他第一次正视这位正宫皇后的容貌,端庄优雅,贵气非凡,他笑着回答:我觉得朝臣应该会觉得高兴才对,这个慈善基金会其实算不上什么正经衙门,也不需要浪费太多高端人才,只要能心能正,能做好事情的人就可以,下官觉得,没有比在后宫伺候主子们的内侍更合适的了,而且也是为他们提供了一条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