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1 元祐更化
作者:黄小招      更新:2021-11-30 08:07      字数:2315
  赵顼驾崩后,赵煦为帝,是为宋哲宗。
  他是赵顼的第六子,其母为宫嫔朱氏,后封钦成皇后。
  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赵煦任开府仪同三司、彰武军节度使,进封延安郡王。
  元丰七年,公元1084年三月,赵煦在集英殿宴请群臣,赵煦侍立在旁,其仪容举止深得群臣肯定,纷纷向赵煦祝贺。
  这意味着,赵顼已经把赵煦看作接班人了。
  元丰八年,公元1085年二月,赵顼病情日趋恶化,不能处理朝政。
  这时赵顼才九岁,而赵顼的俩个同母弟弟赵颢、赵頵却年富力强,论声望、地位和出身,俩人中的任何一个都有资格为帝。
  大臣蔡确和邢恕也有策立二王之意,他们曾想通过高太后的侄子高公绘和高公纪达到目的,但高公绘等予以拒绝。
  蔡确和邢恕见阴谋难以得逞,当下见风使舵,决定拥立赵顼,以夺策立之功,并趁机除掉与蔡确有矛盾的宰相王珪。
  蔡确在与王珪同去探望赵顼时,问王珪对立储之事有何看法。
  他同时在暗中派开封知府蔡京率杀手埋伏在暗处,只要王珪稍有异议,就将他杀死。
  这是王珪面临死亡威胁的时候!
  王珪平时虽然胆小怕事,但在大是大非的面前,回答皇帝说:“皇上有子!”他言下之意是要立赵煦了。
  蔡确无法,当下只好四处张扬,说他自己有策立大功,却反诬高太后和王珪有废立赵煦之意。
  后来高太后掌权,蔡确给自己招来大祸,这是后话,表过不提。
  朝中一些大臣也拥立赵顼的弟弟,赵颢和赵頵也极为关注选立皇储一事。
  他们时常去皇宫探视赵顼的病情。
  他们看过赵顼后,赵颢还径直去高太后处,试图探听或是谈论些什么。
  赵顼只能“怒目视之”,似乎也察觉到弟弟们的意图。
  赵顼在弥留之际,赵颢甚至还请求留在赵顼身边侍疾。
  高太后见俩位亲王居心叵测,为防万一,便命人关闭宫门,禁止二王出入赵顼寝宫,实际上是要他们断了念头。同时,加快了立赵顼为储的步伐,还暗中敕令宦官梁惟简,让他的妻子秘密赶制了一件十岁孩童穿的皇袍,以备不时之需。
  三月,在大臣们前来觐见时,高太后当众夸赞皇子赵煦性格稳重,聪明伶俐,自赵顼病后便一直手抄佛经,为父皇祈福,颇是孝顺,称其已能背诵七卷《论语》,字也写得很漂亮,她还将赵煦所抄佛经传给大臣们看。
  大臣们齐声称贺,高太后立即命人抱出赵煦,宣读赵顼诏书,立赵煦为皇太子,皇储之争至此才告终。
  赵煦即位时,高太后垂帘听政。
  她一再表示她性本好静,垂帘听政是出于无奈,但她却丝毫不放松手中的权力。
  在高太后垂帘时期,军国大事都由她与几位大臣处理,年少的赵煦对朝政几乎没有发言权。
  大臣们也以为赵煦年幼,凡事都取决于高太后。
  朝堂上,赵煦的御座与高太后座位相对,大臣们向来是向太后奏事,背朝赵煦,也不转身向赵煦禀报。
  这样一来,赵煦身为皇帝,只能看朝中官员的臀部和背部······
  高太后,名叫高滔滔,她的姨妈正是前面说过的曹太后,也就是后来的太皇太后。
  高太后掌权后,第一件事就是把司马光召回朝廷。
  这意味着保守派要起用,变法派要遭到打击,朝廷要变天了!
  司马光立即从洛阳进京,卫士们见到他,都致敬行礼。
  老百姓在道路两旁欢迎他,高喊着:“无归洛阳,留相天子,活我百姓!”
  可见老百姓们是多么的希望司马光当政!
  高太后派使者问司马光当务之急。
  司马光连上了好几篇奏札,归纳起来,一是广纳谏言,二是废除新法。尤其对新法,他持全盘否定态度,认为变法派完全在“舍是取非,兴害除利”。
  不久司马光以门下侍郎入朝,吕公著也以尚书左丞被召。
  这时的蔡确与韩缜是宰相,章惇是知枢密院事,他们都是变法派的。
  司马光执政以后的第一道札子就是《请更张新法》,他把新法比成毒药,认为必须全部废止。
  高太后全力支持司马光,同时把保守派的文彦博、范纯仁、吕大防等人召回朝廷任职,当然,被贬在黄州的苏轼,也得以回到朝廷。
  司马光想要废除新法,就涉及到一个问题,那就是新法是先皇之法,废除新法,就是对先皇不敬!
  司马光想出了一个办法,那就是使用“以母改子”的政治手段,用母亲来改变儿子的做法,这就不会违反礼法了!
  他把变法的责任全都推给王安石,说王安石“不达政体,专用私见,变乱旧章,误先帝任使”;接着全盘否定了新法,评判新法“舍是取非,兴害除利”,“名为爱民,其实病民,名为益国,其实伤国”。新法大部废除,许多旧法,一一恢复。如差役法,知开封府蔡京依司马光的限令,在五天之内全部恢复。
  蔡京原本是蔡确的人,属于变法派,如今摇身一晃,又变成保守派了!
  司马光为了彻底消灭新法,还不遗余力地打击变法派。
  章惇对司马光恢复差役法的主张一一进行批驳,司马光当下动员全部台谏力量,对章惇屡加击逐,直至他被迫赋闲,贬至岭南。
  最惨的是蔡确,他不但是变法派,还想整倒高太后,所以,被贬之后,又追查他写《车盖亭诗》,以为涉及讥讪,当下贬死在新州。
  这样一来,变法派人人怀自危,惶惶不安。
  吕惠卿这个投机分子,还没来得及投机,也被贬出朝廷。
  苏轼已经回京,听到这个消息,欣喜万分,因为当初想害死自己的,就有吕惠卿在内!
  苏轼立即自告奋勇,草诏贬吕惠卿的诏书,他难抑兴奋,挥笔而就,真是痛快!痛快!
  这封诏书,可谓是苏轼平生第一快书,把吕惠卿的奸恶丑陋,骂得淋漓尽致:
  “吕惠卿以斗筲之才,穿窬之智,谄事宰辅,同升庙堂,乐祸贪功,好兵喜杀,以聚敛为仁义,以法律为诗书,首建青苗,次行助投,即免役法。均输之政,自同商贾,手实之祸,下及鸡豚,苟可蠹国害民,率皆攘臂称首,先皇帝求贤如不及,从善若转圜,始以帝尧之仁,姑试伯鲧,终焉孔子之圣,不信宰予。尚宽两观之诛,薄示三苗之窜。此谕!”
  至此,王安石的变法,宣告彻底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