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区美人养娃日常[八零] 第153节
作者:
老胡十八 更新:2022-10-24 23:18 字数:5156
更别说平时卫孟喜每到上一批货快要卖光的时候,就能接到他的慰问电话。
这不,要不是每隔半个月打个电话来矿区问好,他就不会知道卫孟喜盘算新店的事,就更不可能想到寄样选样的办法,现在也不可能从卫孟喜腰包里赚到钱。
他的商业头脑很不错,难怪能早早的就在羊城租下档口卖文具。
卫孟喜现在回想去年第一次拿货,他说减不掉,干脆把剩下的三十六块留着下次来再付的话,很有可能就是他主动留下的鱼饵,赌她不是贪小便宜的人,赌她还会再去。
有了这层人为制造的“信任”和“愧疚”,果然卫孟喜每次都只跟他拿货,砍价也不会砍太狠……唉,都是千年的老狐狸啊!
跟他比起来,卫孟喜都不敢说自己有商业头脑,不敢说自己精于人情世故了,这位张老板才是牛人!
话说回来,店铺紧锣密鼓搞装修的时候,卫孟喜又得发愁一个问题——招工。
按照以往的经验,一旦听说她要招工,整个矿区就要热闹一个星期,知道她招工会优先考虑困难群众,可现在加工厂已经把大部分困难群众照顾到了,剩下的都是不那么困难的……于是,大家伙那是一个塞一个的,准备来个比惨大会。
这不,这一次也不例外,她刚放出消息说要招工,当天晚上就有人提着鸡鸭鹅上门来了,她不让进门,不收礼,大家伙就开始说自家有多困难,老人生病,孩子上学,自己又没工作,巴拉巴拉……
卫孟喜简直哭笑不得,大家都知道她会照顾老弱病残妇,但那是加工厂啊,看文具店的必须是李晓梅和胡美兰这样,年轻活泼有点文化素养的,去年郝忠梅那样的她可不招。
“大家先回去,东西我不能要,咱们这次的招工跟以前不一样,具体要求明天我会贴到加工厂门口,大家可以相互转告。”
虽然新店只开了两家,但她打算招五个人,加上胡美兰正好六人守三店,轮换着来。
一个人守店,工作强度是不大,没啥重体力活,可工时太长了,整天耗在同一件事上,人的精神容易疲劳。
两个人分早晚班守,一个月轮换一次,早班从早八点到下午两点,晚班从下午两点到晚八点,还能睡在楼上,都只用上六个小时,剩出半天时间想干啥就干啥。
当然,中途还能自行商量换班替班,只要保证钱货交接清楚,店里有人就行。
年轻人嘛,别整天只知道上班上班,外面的世界那么大,美好的事物那么多,就应该把时间腾出来,多出去玩玩。
至于工资,因为工时短,也没啥强度,工资肯定不会有洗下水和跑业务的煤嫂高,但相比外头的普遍工资水平,也只高不低。
无论是工资待遇,还是工作时间休息安排,又或者是工作内容,体面程度,哪一样但凡有一样都是难得的好工作……全占了,那就是打着灯笼也难找的好工作,谁能拒绝?
正经国营单位新华书店,也没这么自由的!
告示刚贴出去的当天中午,就有二十几个年轻人来报名,卫孟喜一看,哟呵,居然大部分都是煤矿子弟,而且还都是高中学历。
以前是等着分工或者顶替父母工作,现在张劲松治下严厉,啥都要按规矩办事,不允许再出现开假证明谎报年龄学历的事,父母工作岗位只有俩,但孩子有四五个的,就轮不着工作,只能干等着。
听说卫孟喜的书店招工,立马一窝蜂就来了,万里书店声名在外嘛。
告示贴了三天,拢共有五十多个年轻人来报名。卫孟喜信守承诺,先在窝棚区里找,没找着符合她要求的,且大多数家庭都被她弄成了双职工,孩子成年的都结婚了,没结婚的都还在上学,还真挑不出来。
于是,她就在这些煤矿子弟里挑了五个相对家境困难的,四女一男,先让胡美兰和李晓梅负责培训。
经过两年时间的历练,现在的晓梅十分干练,对销售这一行,那是相当有心得,哪怕卫孟喜自己也不是她的对手。
她培训出来的员工,都是三天就能单独上岗。
1984年国庆节前一天,在欢欣热闹的锣鼓声中,卫孟喜的万里书店二分店三分店同一天开业。
第84章
跟以往的四次开业不一样, 这一次卫孟喜搞得轰轰烈烈,十分盛大。
先是在店铺装修尚未完工时,就在店子周围挂上红布标, 上面明明白白写着万里书店何时开业, 开业前五天所有文具一律八八折,通通八八折, 买满三十元还送一瓶墨水儿!
买满五十元送价值两元的钢笔!
附近的学生们老师们家长们,一抬头就能看见书店无处不在的广告。
这还不算,新招聘的店员,卫孟喜还让他们直接去发传单。反正她现在跟印刷厂的人也熟, 一张作业本封面那么大的纸上, 加黑加粗写着开业时间地点和优惠,店员们穿着统一定制的白衬衫黑色西装裤和黑皮鞋,见人就发。
金水市的各大小街道种满了梧桐树, 九月份的傍晚,吃过晚饭后, 男女老少们全都坐梧桐树下乘凉。
店员们骑着自行车, 顺着各大小街道走, 一路都是乘凉的群众, 他们见人就发, 嘴巴又甜, 这个“阿姨”, 那个“叔叔”……很快, 也就是半天的时间,整个金水市就被他们发完了。
金水市发完了, 可传单还有啊, 李晓梅就建议, 让他们上书城发去,反正闲着也是闲着,老板可是开着工资呢!
于是,除了守店的胡美兰,其他五个人,又装了几百份传单杀省城去。现在两个城市之间距离越来越短,还开通了公共汽车,每半小时就要发一趟,人员流动十分方便。
方便到他们今天刚发了传单,第二天就有书城市民拿着传单来问,是真的买满三十送墨水吗?
卫孟喜一看,行啊,要是能把省城的流量引过来,那可是锦上添花!不就是多印点传单嘛,也花不了几个钱。
这几个店员也够机灵,晓梅只是说去书城发,没说上哪儿,他们却无师自通的,专门去各大中小学门口,尤其是放学的点儿,拿几个饼子,灌一壶凉白开,就守在人学校门口。
放学铃声一响,立马就开始发。
只要是出来的学生,都必须人手一张传单,短短几天功夫,几乎整个书城市的学生群体中,都知道距离三十公里以外的隔壁市,即将开这么两家书店,当天有便宜可捡!
也有的学生,因为不知道万里书店是个啥,周末呼朋引伴来金水踩点,正巧踩到了人民路上的万里书店。
可以这么说,没有一个学生能一分钱不花从万里书店走出来。
因为里面的东西,就没有一个学生拒绝得了!
但凡是有人来过,书城市的学生群体就要被炸,于是源源不断的学生从省城坐车过来,虽然还没开始搞活动,但一分店的营业额呈现出了数量级的暴增。
尤其星期天的时候,胡美兰和另外一个新店员压根忙不过来,她们还没开门呢,排队的学生已经把队伍排到隔壁卤肉店门口了。
卫孟喜在矿区家里还睡懒觉呢,压根不知道也来不及被通知到店门口的情况。幸好晓梅机智,当机立断留下两名店员帮忙,发传单只去两个就行。
就这样,四个店员守一个店,还忙得水都喝不上一口,一天下来营业额居然破六百!
可以预见,等到正式开业的时候,生意要火爆成啥样。卫孟喜于是又紧急培训了六个年轻人,算是招的临时工,说好开业前一天加开业后一个星期去帮忙,一共八天时间,包一日三餐,每人开三十块钱。
等到开业那天,事实证明,她的准备是对的。
得益于无处不在的各种手段的广告和造势,1984年国庆节前一天,他们才刚准备开门,听说门口就已经有家长在排队了。
今天是工作日,但没办法,孩子要买文具,总不能让他们自己翘课出来买吧?只能家长们上班路上顺便去排个队,或者请半小时的假来咯。
在阵阵鞭炮声中,卫孟喜请来工商局徐良局长,他带来文化局局长,以及对面新华书店的总经理,举行了一个颇具规模的开业典礼。
跟徐良打交道,尤其是请他帮忙,卫孟喜本来有点犯怵,但远在京市的陆工,就一个电话的事,徐良就自个儿上门问小卫啥时候开业,他要来“凑热闹”。
卫孟喜简直受宠若惊,她原以为他这么正派的人,是绝对不会喜欢跟个体户打交道的。
但她还是低估了陆工的魅力,也低估了自己在对方心目中的地位。
反正,有了两大主管单位领导的肯定,又有了对面国营单位的背书,卫孟喜的开业是怎么盛大怎么来,请了舞狮队不算,还请了花灯队的,各种乐器一响,从早跳到晚,看热闹的老百姓把周围两条街都给堵上了。
她带着几个孩子在店里帮忙,不是补货就是找货,孩子们也忙前忙后满头大汗,终于知道妈妈工作有多辛苦了。中午居然主动说以后都不花妈妈的钱了,他们要寒暑假和周末来店里打零工,自个儿挣钱花。
卫孟喜:“……”
可拉倒吧,你们老母亲这么辛苦,可不是开店让你们来打零工的,该学啥学啥去。
这边正吃着,那边又有人进来了,卫孟喜随便扒拉几口,自己出去换晓梅她们几个回来吃。吃饭都要轮换着去,这么好的生意,卫孟喜还真是第一次遇到。
店里,进来了一群八九个少男少女,约莫十六七岁,卫孟喜从他们谈话内容得知,已经是高三的了。这样的学生,推荐啥都没用,因为他们马上就要高考了,最实际的就是备战。
“同学你们看看想买啥,我们店今天有一款钢笔不错,金属笔身,造型时尚,笔握处还有个凹陷,写字写久了手不容易疼,笔夹还是青花瓷式样的……待会儿买满三十还能送你们一瓶英雄牌墨水,不堵笔,书写非常顺畅。”
广告词都是事先想好,设计好,写好,每人一份发下来,需要提前几天倒背如流的。
她店里光钢笔就有十几款,每一款的优势是什么,跟其它款比起来怎么样,面对不同的客户需要着重介绍什么,推荐哪一款,都是事先培训过的。
卫孟喜只是提出思路,细节和内容都是胡美兰和李晓梅自行决定的,但她今天上午听了太多遍,早已熟记于心。
正说着,她忽然眼前一亮,这群学生里有一个居然是她见过的,就是那天在省政府附近,送她菜谱的女孩,小名叫“猫猫”。
女孩也认出她了,笑眯眯过来打招呼,“阿姨。”
卫孟喜愣愣的,这女孩太漂亮了,“你好你好,你陪你哥哥姐姐来买文具吗?”
女孩个子虽然高,但神情稚嫩,明显跟这群高三生应该不是一个年纪的。
谁知女孩却轻笑,“不是的阿姨,他们是我同学,我们听说金水市开了家很特别的书店,就来看看,没想到是阿姨家的。”
卫孟喜一愣,“那你……”几岁。
有个女同学过来,一把搂住女孩肩膀,“阿姨你别被安文野骗啦,你别看她个子高,其实是个幼稚鬼,今年才十二岁多,十三岁不到呢,是吧?”
原来女孩叫安文野,还是个跳级的好学生!
这年代跳级是允许的,但十三岁不到就能上高三,那已经是天才级别的了,难怪第一眼就觉着这孩子身上有种与众不同的气质,非要说像的话,跟陆工还有点像。
不过,陆工已经是历经沧桑并遭遇多年不顺的成年人,天才的灵气肉眼不明显,这安文野却是青涩稚嫩的半大小孩,灵气逼人。
其他学生交头接耳,正在商量要买啥,安文野却一直安安静静,也不随便摸文具,只是看看,但看好,她都会拿在手里,挑了一会儿就要过来付钱。
卫孟喜实在忍不住疑惑,试探道:“小姑娘,当时那本书是王爷爷让你送给我的吧?”
她和孟舅舅琢磨很久,觉着排除苏奶奶的话,最有可能的就是王老。只有他有能力,有人脉能跟女省长搭上关系。
谁知安文野却摇头,“我不认识阿姨说的王爷爷。”
卫孟喜仔细看她神色,真不像说谎。
“阿姨您要实在想知道的话,嗯……就想想您做了什么好事吧,是不是帮助过什么人,反正我只能告诉您,那位不姓王。”
她爽快的付了钱,就出去门口等着同学,省得在店里占着位置,外头还有人要进来呢。
直到他们都走了,卫孟喜才反应过来:哎呀,自己怎么收了她的钱!
而另一个问题是——不是王老,也不是苏奶奶,会是谁在帮她?她并不觉得自己做过多少好人好事。
算了,想不出就算了,卖货要紧。
开业搞活动的时间是五天,从第六天开始,人少了一些,卫孟喜也终于能回家休息了,一直到第七天晚上,她做主大家只用上到五点,盘点半小时后,五点半准时下班,去饭店吃一顿好的。
菜是肉怎么多怎么来,价格怎么贵怎么来,一定要让大家伙吃饱喝足。
好在大家都是年轻人,也不喝酒,光喝饮料和吃大鱼大肉,两个小时就散了。卫孟喜也不做讨人厌的老板,不搞什么餐后团建,每人发个大红包,各回各家,明儿一早还得上班呢!
而回到家的卫孟喜,当然是要做最快乐的事——数钱咯!
当然,也不是数真正的纸币,纸币太多了,带回家不方便,她都是暂时让晓梅帮她看着,等账目核对清楚,盘点无误,她再存银行去。
不算不知道,一算是真的吓一跳。
卫孟喜早有思想准备,生意会好,可那几天她都忙飞了,只看见不断的收钱补钱收钱补钱,清货速度太快,中途又打电话让张兆明补了两次货,她忙着去火车站接货,也没时间算账。
现在一算,差点给吓到昏厥。
第一天,三个店营业额一共是4852元,小数点后面的忽略不计,因为大家都以为活动只是搞开业当天,这就是群众的盲从效应。
其实传单上写的是活动持续五天,但大家都不信,以为后面就没了,坚信第一天一定保真,所以全都在第一天挤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