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世祖 第724节
作者:芈黍离      更新:2024-06-11 16:49      字数:5426
  减肥难成,最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难坚持,二则是过于剧烈的运动已不是刘皇帝身体所能承受的。
  最终,在诸多尝试后,刘皇帝选择了跑步,既省力,危险还小,虽然有些费时,但放下了国政琐事的刘皇帝,时间也明显充裕了。
  这是他坚持的最久的一项运动,但是效果,同样并不显著。肌肉有所凝实,但看起来仍旧就松垮垮的,尤其是那该死的肚腩,似乎永远也摆不脱了……
  刘皇帝这一跑,就是小半个时辰,气喘吁吁,汗如雨下。夜尽天明,晨钟业已响起,而赵普已然进宫,前来问安理政了,哪怕在东京,赵普仍旧不失勤奋。
  “赵卿还是这般勤奋啊!”见到赵普,精神正爽的刘皇帝笑眯眯地打着招呼,干脆叫上他:“来,先别去广政殿了,陪朕再跑几圈!”
  刘皇帝的习惯,赵普多少有些了解,见其兴致勃勃,也不好拂其意,道:“臣已年迈,只怕跟不上陛下的脚步!”
  说着,麻利地解去袍服,小跑至刘皇帝身边,落后半个身位,加入晨跑的行列。刘皇帝或许是当真了,又或许是刻意忽略其谦虚,说道:“越不能跑,则越要跑,你终日操劳国事,还需多加锻炼,没有一个铁打的身体支持,如何安心顺宜地料理政务啊!”
  “陛下说得是!臣也确实偶感不济,该向陛下学习,多加锻炼!”赵普附和着。
  也只有脱了衣服,才知道身材究竟如何,言谈之间,刘皇帝实则也注意着赵普,余光落在他那平坦的肚皮上,难免艳羡。
  同样是久坐理事,无暇他顾,赵普年纪可比他大多了,为何还能保持一个精壮的身材?也只有用体质不同来安慰自己了……
  第461章 过重的恩典
  等刘皇帝拉着赵普跑完步,已是辰时两刻,天已大亮。于是,兴致不缺的刘皇帝又叫上赵普,君臣二人一起去沐浴,赤条条相见,一起享受宫娥们的贴身按摩服侍。
  刘皇帝赐臣沐浴不算少见,但与之同浴,则实在不多。这样的待遇,外臣之中,能够享受着,不出五指之数。过去,大概只有王全斌、柴荣、杨业几个经历过,而他们,无不是方建大功或者关系实在亲近信赖。
  或许在刘皇帝看来,这只是兴之所至,顺其而为,但赵普却是心中感动,而这样的恩宠流传出去,在旁人眼中,恐怕就是刘皇帝向群臣传递这么一个意思:他依旧信任赵普,依旧支持他,恩宠不衰,信任不减。
  而这份支持,对于当下的赵普而言,也是十分宝贵的。
  等两人从浴池中走出,换上一身干爽的新衣,已然将近巳时。
  “可曾爽快?”刘皇帝笑眯眯地问赵普。
  赵普赶忙应道:“陛下如此厚待,臣实在感激。”
  “卿为国操劳,朕一直少有赏赐,区区浴汤,不足为道,能稍去卿之疲劳即可!”刘皇帝说道。
  见宫娥正帮赵普穿上那身朝服,刘皇帝眉头皱了下,旋即扭头对喦脱吩咐道:“去把那件锦绣袍取来!”
  “是!”
  很快,刘皇帝嘴里锦绣袍便被取来了,就如其名,丝锦织就,朱紫打底,华丽而精致,但最为特殊的,是上边那栩栩如生的蛟龙图纹。
  “给赵卿换上!”刘皇帝手一指。
  目光落在那套袍服上,再听此言,哪怕以赵普的心里素质,也不有大震,赶忙道:“陛下,如此厚赐,臣实在担当不起啊!”
  “无妨,不过一件袍服罢了!”刘皇帝轻笑道。
  赵普再三推拒,刘皇帝就是不依,最终,只能怀中一颗又激动又忐忑的心,让宫娥给他换上这身新袍。
  人靠衣裳马靠鞍,赵普不是没有穿过华服,但这一身新衣,就是显得精神,显得特殊,这是刘皇帝赐与殊荣。
  不算热情的秋阳已上三竿,赵普早早地进宫,原本是打算到广政殿处理一些事务的,显然,到这个时辰,也被刘皇帝耽误了。
  但误了就是误了,见刘皇帝还不放他离开,也就干脆留下,陪刘皇帝说话。披散着的头发,看起来依旧湿润,早食的香味弥漫在崇政殿的空气中,刘皇帝摸着肚子,一副大大咧咧的样子:“这晨练还是辛苦,腹中已感饥饿,赵卿,走,再陪朕一道用早膳吧!”
  “是!”赵普没有拒绝的道理。
  刘皇帝的早餐,还是很丰盛的,五味粥、蒸饼、灌汤包另加一份炒肺,比起当初保持了数年的清粥小菜,显然奢侈多了。
  “这东京的灌汤包,滋味还是不一样,赵卿也尝尝!”刘皇帝的心情看起来很是愉悦,冲赵普道。
  “谢陛下!”
  比起刘皇帝的恣意,赵普显得很拘束,始终保持着礼节风度。斯文地夹起一块汤包,又慢条斯理地咀嚼着,说道:“确是美味,比起西京,东京美食确实别具滋味!”
  虽然于赵普而言,都差不多,但刘皇帝说开封的更好吃,那就是了,这种事情,自然得迎合着皇帝。
  “对了,还有些羊奶子,也尝尝!”刘皇帝又道。
  “谢陛下!”
  “不就吃顿早食嘛!”见赵普总是这般矜持,刘皇帝终于说道:“赵卿若总是这般拘束,岂不显得你我君臣生分,这食物都无滋味了……”
  “臣实在愚顽,让陛下扫兴了!”赵普道。
  “好了!”刘皇帝赶忙伸手止住他,苦笑道:“喝奶!吃包!”
  “是!”
  当刘皇帝不再寻求与赵普贴心亲近之时,这气氛终于自然了许多,场面同样融洽。显然,刘皇帝还得把自己处在高人一等的地位上,保持着凌驾万物的姿态,大家都习惯。
  “今日有什么事需要朕过问的?”用完食,刘皇帝头一次谈起正事。
  闻问,赵普很是配合,适时地禀道:“臣正有一事容禀,遵前谕旨,已然选拔抗灾过程中突出贡献之军民官吏十人!”
  提及此,刘皇帝立时来了兴趣,这已经是水害漫天时的吩咐了,这么久,刘皇帝都快遗忘了。不过,这一点自然不能表现出来,反而,刘皇帝显得很关切:“哦!人已经选出来了?都有谁?”
  “回陛下,十个人,都是普通的军民职吏,每个人都奋力救灾而不惜身,乃是经过惠(宋延渥)、寿(李少游)、耿(武行德)三国公共同拟定!”赵普答道。
  刘皇帝对此,却显得很满意:“如此甚好,于平凡之中见伟大,也只有上下同心,当这些最为普通的军民百姓都齐心协力、同舟共济时,就没有什么难关,是无法度过的!”
  “陛下英明!”赵普说道。
  刘皇帝:“人都在哪里?”
  赵普:“暂时安置在馆驿,等候召见!”
  刘皇帝只稍作思量,显得很高兴,吩咐道:“就定在午后吧,吩咐备一席宴食,朕不仅要亲自接见他们,还要亲自请他们吃席!届时,赵卿也来作陪吧!”
  “是!”赵普奉命。
  等赵普从告辞,从崇政殿“摆脱”出来,巳时已然将终了。空气中隐隐笼罩着秋寒,但赵普却有种盗汗的感觉,刘皇帝今日的热情,实在有些让人吃不消。
  广政殿内,只有寥寥几名的属官正在办公,这些都是得以随驾的人员,显得有些冷清。但是,赵普的到来,还是引起了一些轰动,那一身华贵的袍服,实在有些惹眼,让人不得不瞩目。
  虽然迫于规矩与赵普的威严,不敢大胆议论,但属官们那吃惊的表情,以及频繁的眼神,已然说明了一切。
  赵普自然也察觉到了下属们的反应,没有得意忘形,甚至显得有些心情沉重。在第一时间,赵普脱下了蛟龙袍,让人取过一件常服换上。
  至于蛟龙袍,则恭恭敬敬地收起,他是不打算再穿了,宁珍藏于家室,也绝不愿招摇。
  哪怕仅是蛟龙袍,但那也是龙袍,哪怕赵普是宰相,这其中的象征意义也不是他能轻松承受的。
  赵普足够冷静,脑子也足够清醒。有些恩泽,可不能心安理得地享受。
  第462章 当年善政
  早年在刘皇帝身边当崇政学士之时,赵普也算是广政殿的常客。那个时候,他还一名不文,只是一名享受刘词遗奏举荐侥幸得到提拔入侍前的幸运儿,才刚刚完成从一名地方僚吏到天子近臣的身份转变。
  那个时候,在政事堂坐朝理政的乃是李涛、魏仁溥、范质这些大臣,而这几人,无一不是当朝贤相,功成名就,位列乾祐二十四臣之列。
  有的时候,赵普也不禁心想,他若是早个几年投效到刘皇帝麾下,那么二十四臣之列,岂能没有他的名字,这一点赵普有足够的自信。
  但就是这几年的时间,呈现出的则是人生际遇的巨大差距。然而,即便如此,赵普也足以自豪,不过十来年的时间,便成为当朝实权宰相,甚至后来居上,将诸多走得远比他早、比他远的人甩在了后面。
  而近二十年后,当年那些纵横捭阖、指点江山的老臣贤相陆续凋零,取而代之的正是他赵普。其他人代表的是乾祐统一时代,而赵普发展的是开宝盛世时代,从这个角度来讲,不在二十四臣也没有那么地遗憾,至少,留名开宝他已经做到了。
  同样是广政殿,比起洛阳那边,开封这里要显得精简一些,格局没有那么宏大,装饰也不够气派,这是显而易见的,毕竟,开封的汉宫从头到尾都没有进行过大规模扩建整修,一些缮补也只是日常维护,敲敲打打、缝缝补补罢了。
  当然,赵普并不在意,重点从来不在哪里办公,而是谁能掌握权力,谁能发号施令。
  处理庶务、解决问题,乃是赵普坐堂理政的日常,一般而言,只要他坐到堂案前,便有源源不断的事务找上他,等他批复或决定。
  当宰相的,尤其是实权宰相,日理万机或许是虚词描述,但日理百务乃至数百事,却是一点不夸张。
  半个时辰的时间,前后已经有五人前来禀报,赵普也批示了八件国事,从河西的马政到榆林的党项问题,从西南的茶马贸易到东南的秋税,包括辽东驻军的粮饷军需供应他都要过问。
  不过,与在西京相比,到了东京,这工作强度显然是大幅度降低的,并且,随驾东巡,最要紧的公务,还得是中原灾害的问题,大部分的事务还是围绕着抗灾善后展开。
  “来人!”
  “将此文发往番禺!”赵普将手中一道制令交付。
  此道制令,乃是赵普对两广地区采珠弊病的批示。南粤时,刘鋹穷奢极欲,所居楼栋,皆以玳瑁珠翠装饰,为了满足私欲,刘鋹还专门命人组织了一支“专业”采珠人。
  所谓的专业,乃是也采珠人的血泪,满足统治者恶欲,岭南采珠者,必系石于足,腰絙绳索,入水深数百尺的海中采集,每年因为采珠溺死者不计其数,个中危险残酷,实在骇人听闻。
  当贵人们享受着那些美轮美奂的宝珠珍奇之时,少有人去关注那背后究竟埋葬了多少冤魂怨灵。
  潘美平南之后,察其事,就曾上表,尽陈采珠危苦之状。结果自然得到了朝廷的积极回应,南粤的诸多恶政之中,采珠之政或许不那么被关注,但俨然是饱受其苦的采珠人深恶痛绝的事情,自然不加考虑地废除,甚至明文规定,禁民以采珠为业。
  在当时确实取得了立竿见影的效果,不过,时隔多年,就仿佛过了一个轮回,回到当初的起点,一切似乎没有改变过。
  这两年,两广地区的采珠业又兴起了,只是,这一回,不是官方牵头下场,没有昏君暴政作为谩骂攻击、发泄怨气的靶子。
  取而代之的,是民间一些人,私自组织人手,下海采珠。只是比起过去一味的压榨盘剥,变为雇佣了,采珠虽然危险可怕,但只要有足够的利益,总有人愿意一身试险。
  两广官府虽然依照朝廷的政策进行着限制打压,但是,除了最初几年,到后来也基本流于形式了。或者说,官府的限制,本身就是存在局限性的,哪里能真正彻底禁绝,甚至于,两广官府在执行上有没有打折扣,都是难以说清的。
  毕竟采珠的利益太大了,其中牵涉的利益集体也实在庞大,围绕着“南珠”这片市场,也有太多人从中讨食。
  朝廷的禁民采珠的初衷,是为了解民疾苦,体恤民情,但不是所有的善政都得人心。就像朝廷这边是为采珠人着想,深受其苦痛的人固然有之,但同样的,为了发财,为了生计,也总有人愿意投身其中,为活命而去卖命,现实就是如此。
  当朝廷禁止百姓以采珠为业,那么必然就有人会断了生计,断了生计,自然就会产生怨气。不是所有人都愿意老老实实种地的,那还得是有地种的条件下。
  因此,岭南的采珠业在沉寂几年之后,便有迅速焕发生机,也是可以理解的。只是,比起以往,对于采珠人而言,日子稍微好过了些,不再是肆无忌惮、无穷无尽的压榨盘剥,能够得到足够的收益,维持生活。
  虽然本质并没有多少改变,只是给残酷的现状笼罩了一层“温和”的外衣,但就是有人甘冒奇险,投身其中。
  而那些采珠的组织者们,同样也在应时而变,也变得更加聪明,手段不再那么粗暴残酷。上有政策,下有对策,钻朝廷政策的空子,灵活地游走于灰色地带。
  朝廷禁止采珠,那他们就积极响应朝廷的号召,毕竟不能与官府作对。于是,一大批打着捕捞名义的团体成立,他们组织人手,下海捕鱼。
  靠海吃海,这打渔可是沿海百姓最主要的生存手段之一,这方面,朝廷不仅不能禁止,还要大力支持。他们,只是在捕鱼的同时,顺便发现了一些珍珠玛瑙、珊瑚玳瑁,这总该没问题吧。
  此番,采珠一事能够传到朝堂之上,甚至由赵普这个宰相亲自拟定批示,原因也很简单,有名叫赵宁的官员把岭南的采珠业的状况捅了上来,为他眼中饱受压榨的采珠人请命,要求朝廷降制打击那些违背政令的奸商,并痛斥当地两广官府的不作为……
  其中重点提到一案,有下海采珠者,出现意外,人失踪了,但家里没有得到抚恤,上告官府,又苦无凭据,叫天不应,叫地不灵。
  这件事,在部司之间几度流转,也引起了不小的争议。有人坚决提地提出,对于那些不知悔改,公然钻朝廷政策漏洞,与朝廷明文禁令对着干,非法组织,压榨百姓的奸商恶贾,就该严厉打击,重点惩治。
  当然,也有人隐晦地提出,采珠也是一部分岭南百姓赖以为生的事业,也能为朝廷创造价值,只需加以约束规范即可,禁绝之事,是否可以再多些考虑与斟酌。
  这话说得,多少带有些谨慎,毕竟那是刘皇帝当年亲自决策的,是为体恤岭南采珠百姓之危苦。但是,意思却很直白,都有人敢提出异议了,可见对待南珠这一项产业,人心的变化。
  最终,还是呈到了赵普这边,而赵普也是几经迟疑。在通过与刘皇帝的一番交流之后,最终做下决议。
  <div style="text-align:center;">
  <script>read_xia();</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