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世祖 第928节
作者:芈黍离      更新:2024-06-11 16:54      字数:6369
  面对刘煦突然变奏,刘文渊看起来一点也不慌张,只是一种从容不迫的语气,郑重道:“儿不敢!也正因不敢,才考虑到湄沱州。儿以为,安东地理形胜如此,不论如何发展,都有限制,更摆脱不了朝廷影响。
  来自朝廷的支持断绝了,但与民间的交流,绝不可废。安东的粮食、牲畜、皮货、药材、林木,虽已可自给自足,然如欲强国富民,则必保证与大汉道州官民之联系,尤其是辽东、燕山南北。
  儿此番在湄沱州平蛮,在当地勘察了一圈,发现那里实是一处宝地,尤其是那湄沱湖,方圆数百里,渔产丰富,环湖土地,虽未开垦,但都肥力充足。依托着湄沱湖,安东足可再开辟出一座粮仓来!”
  听刘文渊说到这儿,刘煦终于点了点头,见状,刘文渊更添信心,继续道:“湄沱州以南,就是率宾府,而率宾府据有安东唯一距离合适且可作民用的海港!
  爹说过,海运的潜力很大,陆上通商虽无阻塞,但费时耗力,而有海路的补充,则更可加强安东与大汉民间之来往交流。
  爹在洛阳,坚持要修通绥化通往率宾府的官道,不正是看中出海港口吗?祖父过去经常说,路修到哪里,哪里就能发展,等绥化、率宾官道通途,湄沱州开发的时机自然紧随其后……”
  等刘文渊讲完,刘煦沉默许久,抬手支出被子,手指微微颤抖:“湄沱州那里,我也去巡视过,那数百里湖泊,不说纵览,也走了一半。
  那确实是上天镶嵌在安东土地间的一颗明珠,若能有效开发,假以时日,也的确可成为一片鱼米之乡。但周遭俱是原野丛林,开垦之艰难暂且不提,那开垦之人物力呢?
  修路我尚且嫌人力耗损巨大,何况偌大一片湄沱湖?民力,是不能滥用的……”
  “此事儿也想过!”刘文渊与刘煦探讨着:“依儿计较,是打算继续从大汉道州招揽人口,近些年大汉各地灾害频发,依靠爹之贤名以及安东过去积攒的名声,是能够吸引一批百姓的。同时,对周边夷民,进行搜掠捕捉,以填补劳力!”
  “老生常谈!”刘煦淡淡道:“不够!”
  “还有一则想法,仍在斟酌,只是心存犹豫,正欲请爹指教!”刘文渊面露迟疑,但还是如实把他的打算说来:“儿有意从高丽、日本二国内招募人手……”
  听刘文渊提出这么个办法,刘煦精神便是一振,两眼都眯了起来:“你怎会有如此想法?”
  刘文渊道:“其一,我安东商贾,多有往二国行商者,有人脉、有途径能够从二国募集人手;其二,为安东人力之不足,我们连诸部蛮夷,乃至那些仍茹毛饮血的野蛮人都在利用,高丽、日本二国之农民,恭从顺服,还可直接拿来耕作渔牧……”
  等刘文渊解释完,刘煦认真地想了想,却没做评价,只是直直地盯着他,目光很清明,却依旧有种让人看不透的深沉。
  良久,刘煦轻轻地咳嗽两声,方有气无力地说道:“按照你的想法去做吧!我已经时日无多,也庇护不了你们多久了,安东,今后如何,就要靠你自己了……”
  第430章 安东王薨
  不论此前有多少的暗示与征兆,但刘煦如此直接谈及自己寿数问题,刘文渊还是大吃一惊,心神巨震,面色凄然跪拜道:“儿请爹不要作此不吉之言,您有上天庇佑,定能康复如初?”
  “这等话,也就骗骗庸材愚人,竟能从你口中说出!”刘煦看着跪在榻前的刘文渊,似乎有些意外,起轻声道:“生死有常,命数至矣,又何需强求?天下有福之人千千万万,上天又岂独钟我一人?”
  “儿不信命数!”听刘煦这么说,刘文渊双目通红,哽咽道:“即便生死有命,也当穷心竭力,博得一线生机。何况,爹今时之命数,难道不是人因所致?”
  显然,对刘煦的情况,刘文渊有另一种看法,不局限于刘煦的身体与性命,一种带有愤慨与怒火的认识。
  刘煦显然感受到了,甚至在这一刻了然他的想法,但在短暂的沉默之后,刘煦两眼睁大,死死地盯着刘文渊,声音都有些颤:“你想说什么!”
  或许是压抑地久了,刘文渊脸上都涌动着一股愤忿,给人一种不吐不快的感觉,重重地抱拳说来:“恕儿直言,爹若是京畿之内,而非东北关外,在庙堂之高,而非都督衙内,岂有今日之苦?
  爹这一身疾症,半数源于安东苦寒,半数源于王府案牍,甚至皇族至亲,戍边、治政,自是义理,然既分封建国,又置十数年辛苦于不顾,东割率宾府,西割纳河,防备制衡,爹能容忍,儿觉心寒……”
  “咳咳……”当刘文渊说出这样一番话来,刘煦忍不住剧烈地咳嗽起来,一咳便停不下来,直到一口血痰吐出。
  殷红的血浸染着棉制的被面,触目尽心,刘煦显得狼狈极了,嘴角、胸前沾染着血污。见此状,刘文渊方才反应过来,膝步上前扶住父亲,扭头朝外怒喝道:“医官,叫医官!”
  刘煦身边自然是随侍着医官的,听到刘文渊的呼喊,立刻从屋外传来一阵忙乱的动静。刘煦则在努力的平复过后,用力地抓住其手,喘息道:“不用了!”
  “爹!”看着父亲这衰弱的模样,刘文渊泪水终于忍不住淌下,纵有千言万语,也只堵在心头,最终化为一声怆然的呼唤。
  刘文渊对刘煦的感情是很深的,自小便以其为人生导师、指路明灯,论敬重,可要远超对刘皇帝,尤其是在安东待得越久,看刘煦言行越多,那份情绪就越强烈。
  注视着气息微弱的刘煦,刘文渊自认为是自己把父亲气成这幅模样,后悔极了,用力地朝地上磕去,咚咚咚几下,很快额头上便露出血印子,但犹不停止,仿佛只有如此,才能解他心中难释了愧疚。
  见其状,刘煦又不免气急,猛地一翻身,又咳出点血丝,呵斥道:“你连自身都不爱惜,如何让人相信,你能爱护父母兄弟姐妹,爱护臣民百姓!”
  闻言,刘文渊这才停止了动作,叩首道:“还请爹息怒,是儿昏妄不孝,口出狂言。儿别无所求,只盼爹善养身体,待康复之,但凭处置,绝无怨言!”
  侧趴在榻边,默默地看着刘文渊,刘煦两眼中闪过一抹复杂的神色,欲言又止,过了好一会儿,回身躺下,悠悠道:“你去吧,去吧,我乏了……”
  刘文渊抬起了头,看刘煦那疲敝不堪的模样,同样张了张嘴,最终再拜道:“儿先行告退,还请爹务必珍重!”
  “嗯……”刘煦只轻轻地应了声。
  刘文渊起身,帮刘煦理了理被,再度躬身一礼,缓缓退出房间。等听到门掩上的动静,刘煦方睁开眼,默然地望着长子离开的方向,双目之中,充满了沧桑与疲惫,另有几分忧虑。
  刘煦知道刘文渊心中有怨气,但没想到,竟然深重到如此程度,甚至让刘煦都感到一抹心悸。蓦然回首,刘煦发现,自己对刘文渊已经无话可说了。
  不论刘文渊未来如何做,安东在他的带领下又将走向何方,于刘煦而言,他都没有其他选择了。在他重病缠身、行将就木的情况下,总不能换个太子吧。
  在继承人的事务上,刘煦比刘皇帝更没选择,刘皇帝不管怎么说,都有几名备胎,而刘煦虽有五个儿子,但在刘文渊身上投入最大,可谓一身心血尽付……
  夜深了,外边寒风飘雪,室内温暖如春,刘煦人虽然躺在榻上,但心却仿佛搁在室外受着冻,拔凉拔凉。
  王后白瑛带着侍女,默默地帮刘煦换被褥,打理身子,一直到忙活完,屏退侍女,白瑛终于忍不住了,坐在榻边,低声哭泣。
  听着那幽咽的哭声,刘煦偏头,正见妇人垂泪之象,心中虽然也不乏凄凉,但脸上还是强作笑颜,温声道:“莫哭!”
  “大王!”白瑛偏头,泪眼婆娑地看向他,颤着声唤道。
  “太史公说得好,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我若亡于病榻,虽显落寞,但念及是为安东操劳,却也勉强得一份‘重’。”
  “大王,你怎么舍得呀!”白王后再也绷不住,哭声大作。
  刘煦费力地伸手握住白王妃的手,叹息道:“自然是舍不得的!只可惜,天不假年,为之奈何?我不遗憾功名未就,大业不成,唯对你,心存歉疚,这二十多年,对你不住了……”
  白瑛乃是刘煦的发妻,少女时代便嫁给他,十八岁就给他生了刘文渊。刘煦当然不只这一个女人,但论感情深厚,论尊重,还得属白王后。
  而这二十多年,刘煦却从来没对她说过如此温情脉脉的话,紧紧地抓着刘煦的手,白瑛泣泪道:“有大王这句话,妾就是死也值了!”
  “你可不能死!”听她这么说,刘煦当即道:“非但不能死,还要好生保重,替我看住文渊那小子……”
  “文渊?”白瑛微讷,不明其意。
  “此事我慢慢给你讲,不过,我现在气力不济,有口难开!”刘煦嘴角还是挂着点苍白的笑意,目光温和地冲白瑛道:“这些年,我听取的都是政事公务的汇报,少有听你们婆妇之唠叨,如今我有时间了,想多听听你讲话。”
  ……
  腊月八日,安东王刘煦却连这一生最后一次喝腊八粥的机会都没有了。
  王府内堂,小屋内,病榻前,王府内眷及安东的高级文武们都默默地跪着,大多面露哀伤,哀伤没外露的,表情也都严肃而沉重。
  榻间,刘煦正在做着他这一生最后的发言:“……孤今生至此,自诩三十五年清醒人间,三十一年拼搏奋进,至不惑而小有成就,青史留名,今生足矣!”
  “大王!”
  “……”
  当刘煦说到这儿,榻前已是哭声一片,泣泪不已。刘煦闻之,轻抬手,挥了挥,缓声道:“内外后事,我已都有交待,遵遗命行事即可。”
  没人回答,周遭只剩下哭声了。
  “其他人都出去,太子留下……”撑着一口气,刘煦道。
  众人依依不舍退去,留下来的刘文渊满眼通红地叩请道:“儿恭听教诲!”
  “我已经没什么好教你的了!”见状,刘煦微微摇头,但紧跟着,探出枯瘦的手,摸向刘文渊的脑袋,态度严肃地道:“我只希望你永远铭记,自己是刘家子孙,大汉臣民!”
  闻言,刘文渊目光真挚地与刘煦对视着,郑重应道:“儿,今生今世,永不敢忘怀!”
  除此之外,刘煦没有再多交待什么了,让刘文渊把自己扶起来,费力坐在榻边,两眼逐渐恍惚了,缓慢地左右张望,颤指指向侧边的墙面,道:“给我拿来!”
  刘文渊没有丝毫迟疑,快步过去,将墙上挂着的一面大汉舆图摘下,摊开在刘煦面前。地图的比例尺很大,但做工很精致,抬手抚摸着安东,然后一路滑动,当手指点到京畿之时,再也无力支撑,轰然坠下……
  开宝二十七年(989年),腊月初八,大汉秦王、安东王刘煦,薨于绥化(哈尔滨)。
  第431章 吐蕃之乱 可安心乎
  腊月二十,洛阳也正处于一年最严寒的时候,冷到空气都几乎凝固。民间尚有烟火气,而皇城大内,琼楼玉宇虽被飞雪装扮漂亮洁净,给人的寒意却能直透人心。
  垂拱殿内,老迈的皇帝正与年轻的孙儿待在一块,随意地坐在火炉边,摆弄着一张拼图。陪伴刘皇帝的,乃是太子次子刘文济,刘文涣自打安西出差回京之后,得到了比过去更多的重视,也忙着进学深造,进宫的机会自然也少了,于是这部分时间暂时被刘文济给填补了。
  地上摆着的,这是一套由少府新制作的图板,内容是安西、吐蕃、南洋等地区国家与势力,随着大汉势力影响的深入扩张,做出的地图也更加清晰细化。
  就拿吐蕃地区来说,过去在舆图上的标注,除了那一大片笼统的地域之外,就只有逻些、匹播、汉蕃交界及茶马通道上的少量城市、堡垒、据点,如今,就比较全面了。
  吐蕃大会在今年七月初,便顺利召开,并完美落幕,晋王刘晞代表刘皇帝亲往逻些主持大会,与吐蕃诸王、诸教、诸部贵族、头领达成共识,获得认可,“驻吐蕃大臣”正式成立,刘晞代表朝廷入驻逻些城。
  当然,这些只是官方的通报,事实上,在朝廷军政机构入驻逻些城之事上,刘皇帝还是有些想当然了。从目前结果来看,达成了目的,但过程并没有那么和谐顺利,并且紧随其后,激烈的反抗发生了。
  吐蕃的反汉势力,在此次大会之后便死灰复燃了,或者说,只是一些吐蕃部族势力,进行了对汉态度及立场的转变。过去不反抗,甚至严厉镇压屠杀那些反抗大汉的部族,是为了巩固统治、扩充实力,为了能从大汉那里获取好处。
  盛极一时的吐蕃王朝崩溃后,虽然是四分五裂,部族势力林立,但总得来说是分为四大王系,而此番登高一呼,亮明反汉大旗的,便是阿里王系的布让王与亚泽王系的亚泽王。
  一直以来,大汉对吐蕃的政策,都是恩威并施,剿抚并用,但从近十年来看,已转变为以抚为主,经济开路。茶马贸易,也是朝廷对吐蕃施加影响最主要的手段之一了,既然加强川黔云蕃之间的联系,产生的利益也惠及相关群体。
  然而,对吐蕃诸势力来说,茶马贸易的利益却不是均分的,其中大部分是逻些王与雅隆王为代表的吐蕃中东南部部族所获取。这两大王系,一个是吐蕃统一之后的政治、经济、军事中心,一个是传统的农牧生产宝地,先天条件要优越许多,而大汉的商队在贸易对象选择上自然也据此产生倾向。
  如阿里、亚泽地区,位置偏远不说,产出还贫瘠,自然得不到汉商的钟爱,即便茶马贸易还是在多年之后辐射到当地,在交易的过程中还要受到东部王系、部族的压榨,“保护费”总是得交的。
  这样的背景下,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利益悬殊的进一步拉大,东西部吐蕃对大汉的态度也越发针锋相对,其内部的分化也越来越厉害。
  而朝廷的招抚政策,又不肯下大力气,给阿里、亚泽二地的吐蕃势力恩惠。刘皇帝统治下的大汉,堪称历代中央王朝最小气的,一点都没有天朝上国的大方与豪爽,给点好处,就得从其他方面找补回来。
  或许在刘皇帝看来,没让吐蕃诸族年年上供,岁岁不停,就已经是莫大的恩典了。享受不到多少好处,对于西南部的吐蕃势力而言,对大汉朝廷自然不会有什么亲近之意了。
  所谓朝廷背盟毁约,驻军逻些,只是个引子罢了,真正的原因,还是利益问题。而举旗反汉,或许也不是目的,而只是手段。
  因此,刘晞在入驻逻些城,建立驻吐蕃大臣机构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忙着扑灭来自吐蕃各方势力的反弹,倒也不用担心在吐蕃日子枯燥了……
  不只是布让、亚泽二王,还得安抚好逻些、雅隆二王,毕竟,他们也未必乐意刘晞的进驻,尤其是逻些王,这可是他的地盘,他受的影响也最大。甚至于,吐蕃大乱的消息,是与刘晞搜集上报的吐蕃国情资料一块上报朝廷的。
  吐蕃发生了自附汉以来最大规模的一场叛乱,朝廷这边的反响却有些奇怪,建言献策的不少,但在刘皇帝看来,那一条条“忠言”中,却暗含对他的讥讽,甚至于很多人就是在看笑话。
  那些人,仿佛在说,陛下您一意孤行,要设驻吐蕃大臣,结果闹出这么大的乱子,连带西南都部稳了,叛乱一起,西南数十州府百姓也没安宁日子可过了,还陷晋王殿下于危险之中。
  吐蕃乱了,可威胁到西南腹地安危,南洋是不是可以不打了,安西那边支援应当酌情减免,分封推进可以暂缓了,勋贵子弟们不必急于出海了吧……
  当刘皇帝抱有如此心态时,反应自然也是过激的,直接传诏,对于那些举旗反汉之吐蕃乱贼,不论何人,一律严厉镇压,斩尽杀绝。
  整个西南,包括山南、剑南、云南在内,边州悉数戒严,边军严格备战,随时准备西进支援平叛。当然,鉴于吐蕃特殊的地理人情状况,大动兵是不可能的,后勤根本支撑不住。
  想要解决吐蕃叛乱问题,最好还是从高原内部着手解决,这也是刘晞给的建议,他意图通过召集向汉之部族,打击叛乱,同时对叛军进行分化打击。毕竟,高原上可不都是反汉者,同样有一大堆附汉的“带路党”。
  考虑到刘晞手中只有那“三千”卫队,力量薄弱,还是从剑南边州,调集了一万军队西进。并且,刘皇帝还专门给时任剑南道都指挥使的上官正去了一道密令,倘吐蕃事不济,务必保证晋王安全归来。
  显然,十一皇子刘晓的死,还是带给刘皇帝了不少思考,至少开始实际考虑那些身处艰苦乃至艰险地区的子孙的处境,关心他们的安危。
  不过,对刘晞的情况,刘皇帝还勉强稳得住,也相信以刘晞的聪明,纵然搞不定叛乱,脱身还是没问题的。退一万步,即便事沮,再恶劣一些,身陷其中,那些吐蕃势力应当也不敢害了刘晞。
  拼着吐蕃的图,刘皇帝的心思自然也的放在那边,在他的三儿子身上。然而,当收到太子刘旸与宰相赵普联袂拜见的汇报时,人还未入殿,刘皇帝的心便揪了一下,而眼瞧着二人面沉如水的模样,他的心情就更往下坠了。
  “不会又有什么坏消息吧!”看二人那严肃的样子,刘皇帝强作笑意,淡淡道。
  <div style="text-align:center;">
  <script>read_xia();</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