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章
作者:奶油蒸酥      更新:2024-06-13 17:10      字数:1966
  阿成说,皇帝安顿了下来,随即就下令将内围封闭,留太子领兵在围城内捕杀野兽与反贼,等待北衙军营赶来支援。这样内外夹击,一定胜券在握,可以瓮中捉鳖。
  至于围城内的人,多少有些要他们自生自灭的意味了。
  他又说:“殿下也没想到皇帝要关闭城门,所以把姑娘关在殿里。现在内围这么危险,殿下才命我把姑娘带出来的。”
  绥绥听完,气得咬牙切齿。
  这是什么爹啊,也太偏心了吧!
  局面尚可控制的时候,皇帝降权给了那个曹王,曹王不争气闯出烂摊子来,就让李重骏去冒死。
  李重骏不是太子么,不是储君么,不是国本么,就这么不值钱啊。
  绥绥问阿成:“陛下是不是很喜欢那个曹王?”
  阿成吐掉嘴里那根草,没说话。绥绥又气愤道:“既然喜欢他,为什么不让他去当太子啊——唔——”
  “嘘!”阿成不敢捂她的嘴,只好用力嘘声,“小娘娘,你可安分点吧!”
  其实绥绥一直都知道,皇帝根本不喜欢李重骏。在凉州三年,他连一封家信都没给李重骏写过,皇帝有那么多儿子,要不是之前那个太子自杀了,才轮不到李重骏呢。让他当太子,也不是为了培养他,不过是看他打仗出色,利用他罢了。他已经没有母亲了,再被自己的父亲利用,那该多难过呀。
  他一定很难过,没有人爱他,所以就连她对翠翘的好,他都会羡慕。
  绥绥抱着膝头胡思乱想,想着想着眼泪汪汪起来,也就忘了探究李重骏的阴谋诡计。
  夜已经很深了,穿堂风在门楼里呜呜呼啸着,她听着凄惶的风声,又想起翠翘来,觉得是翠翘回来看她了。反正她也不知道自己在想什么,实在是太累了,一静下来,慢慢睡着了。
  她也不知道自己睡了多久,睡着的时候漫天星子,被人叫醒,还是漫天星子。
  阿成已经不见了,是神武卫找到她,把她带到了建章殿。
  大殿内安静得出奇。
  皇帝的御榻仍远得看不清,许多人跪在御座下,大家像在害怕着什么,大气也不敢出,连吹起幔帐的风声都听得清清楚楚。
  李重骏也在。
  他倒不像有事的样子,还是一身明光铠甲,只是上面血痕斑斑,青白的月光洇进来,在阴暗的殿室内泛着极寒的光。
  绥绥再看到他,虽然放下心来,可是酸得了不得,真心实意地看着李重骏。李重骏没理会她,反倒是御座下的贤妃开口了。
  贤妃语气焦急:“周昭训,今晚你在何处!”
  绥绥傻了眼:“奴婢……”
  李重骏忽然道:“是儿臣遇上昭训——”
  “太子!”皇帝开口,也不像从前似的四平八稳,透着股冷意,“没你的事。”
  绥绥本就忐忑,听皇帝的语气,忙跪了下来。李重骏铠甲在身,没能跪下去,只得敛手站在那里,低低应了声是。
  绥绥道:“回禀陛下,奴婢今晚在望仙台下遇见太子殿下,被殿下带至一处宫殿……”
  她脸烧起来,咬牙说:“说了会儿话。后来高骋来寻殿下,说是陛下传召,太子殿下走了,奴婢就一直留在殿内,再后来,殿下的侍卫阿成说外面很乱,奉命带奴婢躲去了更远的地方,奴婢在那里睡着了……”
  贤妃道:“你遇上太子是何时的事?”
  绥绥忙道:“奴婢放完花灯向娘娘复命,下来不一会儿就瞧见太子了殿下……”
  她不明白贤妃的意图,只得拼命为自己作证:“奴婢下来时先见着的是贺拔将军,因在陇西时见过,便同贺拔将军说了两句话,太子殿下下来,就给奴婢拉开了……等到那殿里,也有两个黄门把手,他们都是瞧见的,皆可为证,奴婢不敢欺瞒陛下娘娘。”
  皇帝果然寻来了那些人证问话。
  绥绥只当那两个黄门都被李重骏的侍卫赶走了,也说不出什么来,谁知侍卫只是把两人拉出了内殿,连庭院都没让他们出去。
  两个侍卫两个黄门,四个人就站在门廊下足听了半个时辰。
  虽然宫殿铜墙铁壁般坚实听不着什么,可偶尔也有两声叫唤传出来。后来高骋急忙来寻太子,门一打开,太子正系腰带呢,黄门在大庭广众之下全都说了出来,谁不知道里头干的什么营生呀。
  绥绥听得都快昏过去了。
  李重骏到底是靠谱还是不靠谱啊!
  现在好了,所有人都知道她和太子祭祀大典上睡觉,明天传出去,她狐狸精的名声更要坐实了。绥绥本来心里软得很,现在又要气死了。
  就在这时,又有个小黄门溜了进来。
  小黄门喊了声陛下,一直跑到御榻前,扑通一声跪了下来,伏在地上说:“禀报陛下,神武赵将军重伤不治,方才……过世了。”
  神武赵将军,绥绥想起阿成提起过他。殿内骤然静了下来,安静不过半刻,皇帝慢慢站起了身来,声音平淡,却不知为何让人浑身发冷,
  “查,给朕查。”
  众人纷纷叫陛下,贤妃上前搀扶,却被皇帝挥手推开了,险些摔了个趔趄。
  皇帝道:“中书、门下,并大理寺刑部一同监查,查山上兽苑是被何人开闸,曹王身后可有人指使,宫人里又是何人造反——”
  月色惶惶,皇帝的声音仿佛苍老了十岁,榻下有个皇子哭着哀求陛下保重身子,孝心可嘉,然而皇帝拿起茶盏就砸了过去,扶着御案厉声道:“查个水落石出再来见朕!任何牵连者一并关押起来,宁可错杀三千,不可错漏一人!”